金山县位于
上海市西南郊,濒
杭州湾,史有“控扼大海,襟带两浙”之说。秦代,
海盐县治首建于县南(后陷为拓湖)。宋元间,置浦东、横浦两盐场,辖一方盐政,成为东南财赋之薮。
图书序言
序二
明洪武年间置金山卫,屯垦戍守,兵防整严,为军事要地。民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设想在县境南部的海湾建造“东方大港”。而今一座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这里兀然拔海而起。这里即将出现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经济繁荣地区,从而使倔起的杭州湾阔步走向世界。
金山县为滨海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渠纵横,自然条件优越,农副业生产发达,堪称鱼米之乡。然而解放前的金山,内忧外患,灾害频仍。杭州湾的风涛,溃堤成灾,人畜漂溺,地成斥卤;明代侯寇骚扰和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使金山人民历遭劫难;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解放后,金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推动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给金山县的发展也带来了勃勃生机,全县现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工业为支柱,农副工协调发展的城郊型经济格局。1988年,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18.77亿元,县财政收入达到1.54亿元,在为支援上海市建设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人民物质生活也有了较大约提高。解放40年来,金山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金山建县260余年,有识之士,五次倡修《金山县志》,三次天折。乾隆、光绪版《金山县志》虽付印成书,但历经战乱,几成孤本。方今河清海晏,政通人和,迎来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大好时机。本县于1984年建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在专家指导和各方通力协作下,全体编纂人员广征博采,辛勤著述,五历寒暑,数易文稿,终于付柞。我们谨代表中共金山县委、金山县人民政府,向为《金山县志》的编纂和出版作出贡献的同志,致以由衷的谢忱。
地方志是国情的调查和汇编。新编《金山县志》纵贯古今,横涉百科,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系统地、实事求是地记载了本县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记述和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兴衰变迁以及兴利除弊的经验教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诚乃:一方之全史”,为各级干部了解社会信息,进行工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县志记一方之历史,激千秋之爱憎,鼓舞着人民为家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勇拼搏,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有益的乡土教村。他必将有助于人们反思过去,认识现在,开拓未来。
值此新编《金山县志》出版之际,愿全县干部群众从中获得教益,继往开来,团结奋进,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图书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
实事求是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记述的空间范围,以现行境域为主,但对某些无法分割的综合统计数据,仍按1966年境域调整前后分别记载。
三、本志根据“详今略古”原则,通合古今。上限因事而异,下限一般止于1985年,概述、大事记延伸到1988年。
四、本志除卷首的概述和大事记外,设专志和人物、杂记共40编。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及有关编章。
五、本志采用语体文进行表述,叙而不论。编章之首一般冠有综述性短文,以示梗概。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地面高程均为吴淞基准。
六、本志纪年,民国以前采用朝代年号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采用公元纪年。“解放前后”,以1949年5月1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金山之日为界。以汉字书写的月份日期均为农历。
七、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立传人物均为有较大影响的已故人士,按生年为序排列;在世人物一律以事系人,记入有关编章。
八、本志资料主要来自江苏省、上海市及金山、松江两县档案馆有关文书档案,历代有府志、县志、乡镇小志,以及本县各乡镇局提供的资料和知情者的口碑资料,文内一般不注处。某些历史资料说法不一者,数说并存。
图书总述
金山县以近海中的金山岛而得名。地处上海市西南郊,南濒杭州湾,北连松江、青浦两县,东邻奉贤县,西与浙江省平湖、嘉善两县接壤。位于东经120°~121°25′,北纬30°40′~30°58′,总面积586.05平方公里,海岸线23.3公里。金山三岛屹立于海中,为重要的海防前哨。岛屿以西为广阔的深水区,是上海市新港区的选址之一。境内地势平坦,东南略高,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上海市粮棉油主要产区之一。沪杭铁路和金山卫支线在本县过境,公路和内河航运四通八达,为苏、浙、沪水陆交通要道。1988年全县辖5个镇、14个乡,总人口46.77万人,耕地53.22万亩;农业人口39.63万人,占总人口84.7%。县治驻朱泾镇。全国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坐落在本县东南沿海。
(一)
金山地区在6000年前即已成陆,东晋时期海岸线远在今岸线以南的王盘山一带,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金山地处滨海平原,古东江、青龙江贯穿南北,既有渔盐之利,又有航运、灌溉之便,经济开发较早。春秋时期,不但已有聚落,且有城堡建立。相传西周康王在金山北麓筑金山城,亦名康城或东京城。秦置海盐县。南北朝时先后分海盐东北境置前京、胥浦两县,县治都设在今金山南境。隋代一度并入盐官县。几经分合,到唐天宝十年分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金山属华亭。清顺治十三年为松江府娄县地。清雍正四年始置金山县,县治设于金山卫城。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金山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杭州湾的形成,金山海岸不断内坍,风潮海溢频繁,常使内陆成为斥卤之地,至清雍正年间才基本稳定,千余年间海岸后退近20公里,大片平原沃野被吞噬入海,大小金山成为海中岛屿。杭州湾的形成,又使金山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海运港口和军事要冲。五代以前,大小金山附近为古金山港,福建等地航商,经常在此泊船贸易;五代吴越时,曾在古金山港口筑城堡戍守;南宋驻金山水军,拱卫京都临安。南宋时,金山沦海以后,海港移至小官镇旁青龙港,更显繁荣。明洪武年间在小官镇置金山卫,统领7个干户所,辖境东起宝山,西达乍浦,左右策应,绵亘几百里的沿海地带,堡墩林立,防务整肃,并有巡海船40艘驻卫,屹然为太湖流域东南之屏障。明成化年间,堵塞青龙港口,加固海塘,增强了对海潮灾害和外敌入侵的防御力量,然太湖东南出海口从此完全封闭,水流北出黄浦,境内河道流速减低,钉螺革生,成为
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海思虽有减轻,而南旱北涝则加剧,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金山卫也因失去海港条件而日趋衰落,县城遂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移治朱泾镇。
地处海防前哨和苏、浙、沪边境的金山人民,在备受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的同时,又饱经兵燹之苦,明代倭寇的多次骚扰,明末清军南下时对金山卫的争夺,清代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民国初年直皖军阀混战,都使金山人民遭受惨重损失。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金山沿海登陆,直下沪宁,沿途烧杀掳掠,更使金山生灵涂炭,许多村镇化为废墟。晚清以来,旧中国政治腐败,苏浙地区土匪公然出没,加之官吏横征暴敛,地主残酷剥削,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长期的内忧外患,贫困饥馑,激励起金山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清宣统元年(1909年),高旭等一批进步文人发起组织南社,本县有40余人参加。他们以文学为武器,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李一谔、袁世钊等共产党人,在本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组织——中共浦南特别支部(即金山独支)和枫径独立支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山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农民协会和盐民协会几乎遍及全县,声援北伐的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江苏省委巡视员陈云领导下,组织了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农民军和赤卫队,发动了枫泾暴动和新街暴动,打击土豪劣绅,震撼了松(江)、金(山)、奉(贤)和平湖等地统治当局。,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沦陷区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反清乡、反扫荡的斗争,袭击敌伪据点,伏击小股敌人,摧毁敌人封锁线。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策反分化国民党军警,拦截辎重船只,收缴枪枝弹药,组织工人、学生护厂护校。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迎来了1949年5月13日金山的解放。
解放后,金山开始了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剿匪肃特,建立基层政权,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障了社会和生产秩序;开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年开始了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初步形成农副工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城郊型综合经济。 1966年,县境扩大后(松江县有200余平方公里面积、13万人口划入本县),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为1.64亿元。l988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18.77亿元,比1966年增长10.4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19.7%,上升到87.5%。社会总产值28.83亿元。人均国民收入2177元。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机盎然。
(二)
金山的农业、盐业在历史上曾经相当发达。秦代即因海滨盐田相望而置海盐县。沿海的漕泾、小官镇等古集镇盐业兴盛,五代吴越时曾出现“煮水为盐,殖芦为薪,地饶蔬茹,水富虾蟹,舶货所辏”的兴旺景象。直至明清时,金山海滨仍为松南六大盐场之一。晚清以来海水淡化,地理变迁,渔盐业开始衰落,逐渐形成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元代以后出现手工纺织的繁盛时期,明、清两代抑减赋税,鼓励人口增殖,开发土地,生产有所发展。自晚清以至民国,战乱连年,经济停滞,民不聊生。解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城乡联营企业,金山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水稻、棉花、油菜为金山主要农产品,但!949年粮食、皮棉和油菜平均亩产分别仅为411斤、6.8斤和54.1斤。50年代,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兴修水利,试种双季连作稻,产量逐年有所提高。60年代,实现电力灌溉和部分农活机械耕作,增施化学肥料,大力防治病虫害,1964年粮食亩产首次超“纲要”(800斤),棉花(皮棉)超百斤。 1966—1976年,全面推行三熟制,粮食复种指数高达236%,粮食亩产增长68.54%,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砍掉了农村部分家庭副业,加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78年后,国家提高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业生产出现转机。1979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648斤,皮棉146斤,油菜籽296斤。 1983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低粮食统购基数,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1985年起,适应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转移的新情况,降低复种指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完善农机、灌溉和植保等服务体系。1988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是:粮食总产5.34亿斤,平均亩产1331斤;棉花面积减少并因灾减产,总产2.4万担,平均亩产皮棉68.4斤;油菜籽总产7558.6万斤,平均亩产330斤。虽然由于熟制改革,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量有所下降,但当年上缴国家商品粮仍然达到2.38亿斤,获国家商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称号。从1949一1988年,金山县总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74亿多斤、皮棉237万多担、油菜籽8.8亿多斤。
金山又为上海市副食品重要基地之一,猪、禽、蛋、鱼商品率较高。著名的太湖系“枫泾猪”,为金山的特产。19.49年全县圈存猪3.7万头。60年代初,上海郊县养猪能手“三条龙”——朱泾盛进龙、湾泾陈胜龙、松江钱江龙,其中两条“龙”在金山,他们创造的集体养猪经验,推动了养猪生产的发展。1964年,全县养猪22.44万头,达到一人一猪;1970年,养猪62.64万头,达到亩田一猪水平。1976—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金山县先后召开全国养猪生产现场会和全国养猪生产观摩会。1979年,全县养猪96万头,平均每亩达1.67头,上市54.5万头,平均头重152斤,是全县养猪业的历史最高水平。渔业方面,60年代起发展海洋捕捞,1983年后发展淡水养鱼,1986年全县1万多亩鱼塘,平均亩产1111.6斤,成为本市郊县首次实现“万亩鱼塘亩产千斤”的高产县。1988年底,全县已建成千头养猪场22个、万羽养鸡场11个、百头奶牛场7个;上市家禽391万羽、鲜蛋1641.6万斤,鲜奶2364.8万斤和水产品2410万斤,成为市郊重要的副食品基地。西瓜、蜂蜜、蚕茧和兔毛等农副产品,在郊县生产中也占有一定地位。随着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88年与1978年按产值比:种植业从74;15%下降到64.48%;林业从 O.1%上升到0.23%;牧业从22.72%上升到29.44%;副业从 O.59%下降到0.56%;渔业从2.42%上升到5.29%。
金山古代只有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改革纺织技术,带动了金山手工纺织的发展,手工纺织业的兴起也带动了铁木、染整等作坊的兴起。金卫稀布、枫泾细布、朱泾锭子、吕巷纺车,曾经闻名退还。民国初年,开始出现近代工业,但直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碾米、轧花、酿造、榨油等工场(厂)77家。1952年,发展为99家,工业总产值1129.48万元。l966年,县境扩大,全县有工厂118家,年产值4777.56万元。“
文化大革命”前期,社队搞工业被认为“脱轨转向”,因而徘徊不前。1970年,市区工业向郊县扩散,社队(乡镇)工业开始起步。1979年起,把发展社队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县、乡(镇)、村积极主动与市区工厂院校挂钩,同全国50个市、县实行横向联系,发展工农联营企业与城乡经济联合体,并依托市区大工业和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充分发挥金山资源优势。以本县蚕茧、大麦;苎麻、猪肉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丝绸、麻毛制品、肉类制品和啤酒等,已形成一条龙系列化生产格局。1988年止,全县有机械制造、
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电器、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化工、医药;塑料、橡胶、造纸、工艺美术和计量器具等工厂1678家,其中工农联营企业97家,中外合资企业1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16.4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占75.86%。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食品5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54%。工业产品有500余类2000多种,其中24种产品共计37次荣获国家、部、市优质产品奖和科技成果奖。
1980年以后,外向型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出口产品由60年代的农、副、畜产品转向工业产品为主,涉及15个大类400多个品种,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全县产品出口企业有126家,外贸出口交货值达3.53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占82%。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全县逐渐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最为著名的有:获国家经委、机械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优质产品奖的金山牌现代化成套养鸡设备,上海洗衣机总厂金山联营厂生产的获部优、市优产品奖的水仙牌洗衣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工办和市政府重大科研成果奖的双飞牌空气净化设备,获市优质产品称号的金山牌梅花扳手,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商业部金爵奖的金枫牌特加饭黄酒,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上海市优质产品奖的东海牌啤酒,获
南洋劝业会银质奖、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的枫径丁蹄,还有香甜松脆的枫泾状元糕,咸甜鲜美的天香豆腐干等。
金山商业历史悠久。唐代已在张溪(张堰)、亭林里(亭林)、朱泾、白牛村(枫泾)等地形成农产品集市。元代,手工纺织业兴起,棉纺品畅销,商业集镇蓬勃兴起。史书描述朱泾镇是“万家烟火似都城”,而吕巷、干巷、松隐诸镇也呈现“烟火日盛”的繁荣景象。民国期间,内忧外患,集镇遭到破坏,不少商店被迫停业。解放后,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1950年全县商品零售额为902万元。1966年县境调整后,全县商品零售额为4549万元。进入80年代,全面改革商业管理体制,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开放农贸集市,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商品流通体制,使城乡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1988年,全县商品零售额增至6.64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885万元。
工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金山为水泽之乡,素得舟楫利,历史上长期以水运为主,清宣统年间有沪杭铁路过境,民国时期始有公路,货运量均极少。但由于水利长期失修,航道淤浅,内河货运不畅。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逃时炸桥毁路,公路运输全部瘫痪。解放后,大力整治河道,调整河网,新开紫石泾、潮里泾、新张泾、中运河、斜塘等骨干河道;修复扩建松枫、松金等公路,新建金张、车亭等公路,实现乡乡通公路。1988年,全县有骨干河道42条,312.7公里,其中县级以上航道32条,260公里;国家公路12条,136.11公里,乡村公路30条,计划119.9公里;过境铁路2条,35公里;海运码头2个,交通运输业出现水陆并举的格局。1988年,货运量达438.8万吨,比1966年提高10倍。
随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49年,县财政收入317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入占98.23%;1966年,财政收入1337.75%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入占30.5%;1988年,财政收入1.54亿元,其中农业税收入占4.56%。1988年,职工年均工资1922元,是1966年的2.5倍;农民劳均年收入1623元,人均年收入1036元,分别是1966年的4.6倍和5.7倍乡居民储蓄1.81亿元,是1966年的95倍多。人民的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解放前,农村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低矮平房,南部地区还有不少茅屋;1985年,已有70%的农户新建住房1074.42万平方米,其中75.60%是二层以上楼房。根据典型村调查,人均住房面积达因0平方米。1978~1985年城镇新建居民新村32.52万平方米,超过前30年城镇建房的总和,居民人均住房8.3平方米。80年代以来,在基本普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电风扇等消费品的基础上,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量正在急剧增加。
(三)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相应得到很大发展。
解放前夕,全县有初中2所、简师1所、小学98所和幼儿园8所,学生近1万人,教职工391人,文盲人口众多。1988年,全县有中学历1所、中等专科学校5所、小学204所、幼儿园242所,在校学生8.46万人,教职工6742人。另有电视大学分校1所,学生近300人。1985年,全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8年,中、小学普及率分别为71.7%和99.9%。成人教育事业得到重视和开展,职工在职进修、岗位职务培训、专业合格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都有新的发展;对乡镇企业职工进行文化补习的同时,还注重于技术培训。
金山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活动丰富多彩,舞龙灯、打田发、田山歌等遍及全县。解放后,文艺创作队伍得到壮大,金山故事在全国较有影响,曾被誉为“故事之乡”。70年代,挖掘并发展起来的金山农民画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日、美、德等国还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挂历和明信片,国内也发行了金山农民画邮票。有6000多幅金山农民画远销国外。1988年2月,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金山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全县有文化馆(站)28个、电影院(剧场)6个、图书馆(室)20个、广播站(室)247个,还有科技馆、工人俱乐部、少年宫、博物馆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全县藏书近53万册,发行书刊近320万册;有线广播喇叭9.8万只,广播入户率77.9%。
科学普及工作日益开展,1956年成立县科普协会,开展了农业科学实验活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研项目遍及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金山经济也沐浴着这股春风,逐步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1988年,全县有县属各种学会、协会20个、乡镇科普协会18个,各类科技人员2344人。1978年以来,先后有51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国防工办、农业机械部、机械工业部和市政府的嘉奖。1988年,全县落实市“星火”计划项目13个,总投资为1289万元;并有8个项目当年投产见效。
过去,金山城乡长期缺医少药,疫病流行,尤以
血吸虫病为最。至解放初,全县仅有卫生院1所和私人诊所若干人,共有中西医生177人,总病床20张。1988年,全县有县综俣医院和专科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所)17所,工厂学校医务室94个,私人医疗诊所18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53人,总病床1629张。医疗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解放前仅能作些常见病和小外伤处理,今县中心医院,外科可作肝、胆、胰大的手术,内科能开展心电监护、白血病化疗等诊治。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有237个村卫生室。亭新乡的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保险,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肯定。多种传染病得到控制,其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血吸虫病,经过30多年的持续防治,已于1983年消灭。1988年,全县有4个县属镇、6个乡属镇已达到市级卫生镇标准。其中张堰镇从而0年代起,一直是市郊县属镇的卫生标兵,并连续3年被评为文明镇。全县98%的城镇、居民和7万多农村人口饮上自来水。1988年,人民的平均寿命从解放初的36岁延长到72岁。计划生育工作逐年深入。1983~1985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在9‰和3‰左右年来进入生育高峰期,1988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和6.32‰。
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较为活跃,县、乡(镇)都建有体育活动场所。1980年以来,县青少年体育学校为市体工队、体校输送运动员38人,另有2名兴趣重运动员输送到市队、国家队,并达到运动健将标准。1983~1988年,获得市级以上运动会的金牌93块、银牌77块和铜牌64块;有6名金山籍运动员在六届
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名次、适龄学生中有78.2%达到《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8年,金山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四)
金山人才荟萃,代有名人。南北朝有文字语言学家顾野王;唐代有高僧船子和尚;宋代有被苏东坡誉为“学术才能兼万人之器”的白牛居士陈舜俞;元末有隐居亭林的文学家、书法家杨维祯;明代有人称“大小学士”的书法家沈度、沈粲昆仲,沈度还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羲之”;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其弟王鸿绪是《明史稿》的主要编撰者。近代有数学家、自然科学家顾观光;思想家、翻译家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者钟天纬;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成员、著名诗人、藏书家高天梅、高吹万和姚石子,早期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政治活动家、诗人、书法家陈陶遗。现代有
优秀共产党员李一谔、袁世钊、陆龙飞,儿童文学家贺宜(朱家振),著名围棋国手顾水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大地测量学理论奠基人之一叶雪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土壤学家侯光炯,书画家白蕉(何馥),作家范泉(徐炜),还有名字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月球环形山的中国天文学家高平子,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国际光导纤维之父”的高辊等等。
金山名胜古迹虽然由于地理的变迁,以及战争和“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损失较多,但仍有不少保存下来。漕泾古冈身是上海地区仅存的6000年前古海岸遗址;戚家墩、查山、亭林、招贤浜和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类型(商代)遗存。市县级文物有元代东林寺、明代松隐寺华严塔和五龙庙古紫藤,清代自然科学家顾观光墓等。当代革命文物有陆龙飞、李一谔烈士墓。此外,屹立于杭州湾中的天然植物园——金山三岛,是上海市十大景观的候选点;历史悠久的金山卫古城遗址;以奇峰怪石灵洞为胜的秦望山;亭林顾野王读书堆和600年前杨维祯手植的号称“江南第一松”的铁崖松等。
金山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正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夺取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