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全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2)各产业内部的结构,即第一产业 (农业) 结构、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结构、第三产业 (商业服务业)结构;(3) 组成各产业的生产部门或行业的自身结构,如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畜牧业结构,农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结构、机械加工工业结构、农村能源结构,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结构、商业结构等。
定义
农村产业结构系指在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来反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定义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民利益自身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调整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它具体表现为
农村劳动力、
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即农业从简单再生产时代的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再继续上升到
多元化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逐步细化的过程,将使产业结构愈来愈合理,生态循环愈来愈平衡,
经济效益愈来愈提高,因此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这种不断升级的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自然规律和
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同地区间农村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
(二)坚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自然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结构调整就不会顺利,硬性调整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此外,还应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即
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
协调发展,促进长远综合
效益的持续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
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
我国实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
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本身。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短期性目标等。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
产业政策进行
宏观调控,正确引导。
以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追求的是
农产品数量的叠加。就全国而言,
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对策和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
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3)、提供
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
公共产品是农业
基础设施。我国农村
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4)、规划与健全市场体系的职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健全和加强
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其次是加强
市场信息网络建设。(5)、采取经济手段激励执行
产业政策。主要有
价格政策、
税收政策、
信贷政策。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
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
投入产出状况及
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
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
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一是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雄厚的农村技术储备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物化渠道;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五是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
我国大部分
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一方面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棉、优质猪等名、优、特
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劣质农产品库存难以消化。因此,全面提高
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新一轮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确定
商品品质差价,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会因高昂的价格失去一大批客户,从而失去优质农业得以发展下去的良性循环;太低则会挫伤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积极性,使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二要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优质优价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声誉。
大力发展
乡镇企业,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
乡镇企业的方向。发展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但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是
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全面开花。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
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
乡镇企业活力所在。
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小企业偏移。80年代初期,大量的温州人就跑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用
饮食业、缝纫业、皮革业、理发业、
修理业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行业积累资金,学到技术,沟通信息,学会经营。从而使得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占得先机,完成了
资本积累,为后来大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8世纪的工业化大革命,使得纺织、机械制造及许多用品的制造,都实现了从手工、到作坊、到企业生产的变化。另外,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将是“瓶颈”,发展这些小的
行业可以节约资金、解决就业。这些行业的好处是只要认识到商机的出现就可以上马,而不需大量资金。农村小城镇建设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低,实现
农村城镇化需要一个过程,依靠小城镇拉动
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