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猪又称
金华两头乌或义乌两头乌 ,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猪种之一。金华猪具有成熟早,肉质好,繁殖率高等优良性能,腌制成的“金华火腿”质佳味香,外型美观,蜚声中外。
产地和分布
金华猪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
东阳市的画水、湖溪,义乌市的上溪、东河、下沿,金华的孝顺、曹宅、里浦等地。主要分布于东阳、浦江、义乌、金华、永康、武义等地。据1980年6月调查,金华地区有种母猪6.7万多头,公猪436头。
品种形成
产区位于浙江西部金衢盆地,年平均气温17.4℃,年降水量土472.1毫米,无霜期263天。系
亚热带气候,适于农业生产。当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极需有机肥料,多靠养猪积肥,农牧结合有悠久历史。产区饲料充裕,青绿饲料种类多,春季有绿肥,大麦,秋季有玉米、泥豆。番茄,冬季有红、白萝卜等,为养猪提供了充裕的饲料条件。
产区养猪历史悠久,据对金华古方出土的西晋(公元265—3土6年)陶猪和陶猪圈分析,1600多年前,当地养猪已较发达。产区丘陵起伏,与外界有高山相隔,历史上交通不便,运输主要靠肩挑背驮,所产活猪及其鲜肉只能限于就地销售,加上气候温暖潮湿,猪肉容易变质,影响养猪生产的发展。为此,群众在实践中逐渐创造了肉品加工腌制方法。相传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义乌人宗泽行军时,曾以家乡带去的腌肉慰劳土卒,谓之“家乡肉”由此推测,当地的猪肉腌制已有八、九百年历史。随着腌制技术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火腿加工业也得到发展。据《浦江县志》记载,早在明嘉靖(1522—1566年)以前,该县就有制火腿供助茗、进酒、佐食的习惯。火腿加工业的发展,对猪的体型、特别是腿部肉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猪的体型大小适中,皮薄脚细,肉质细嫩,颜色鲜红,肥瘦适度,以供制优质火腿。这就促使农民对猪种的定向选育,加之当地历来饲养精细,习惯用大麦、玉米、泥豆、胡萝卜等优质饲料养猪。群众有“养猪不问黑白,只要乌豆大麦”之说。并根据农业积肥需要,采取舍饲饲养。久而久之,金华猪逐渐形成为皮薄骨细,早熟易肥,肉质优良,适于腌制火腿的优良猪种。
过去,金华猪的育种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进展缓慢。建国初期,华东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曾先后组织了多次调查。六十年代初,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与金华种猪场等单位协作,开展了本品种选育,建立了核心群,在农村筹建了一批选育基点。1975年又成立了金华猪育种协作组,1979年起开展了品系繁育工作。这样,使金华猪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优良品种得以充分发挥。
特征和特性
体型外貌
体型中等偏小。
耳中等大,下垂不超过
口角,额有皱纹。颈粗短。背微凹,腹大微下垂,臀较倾斜。四肢细短,
蹄坚实呈玉色。皮薄、毛疏、骨细。毛色以中间白、两头黑为特征,即头颈和臀尾部为黑皮黑毛,体躯中间为白皮白毛,在黑白交界处有黑皮白毛的“晕带”。因此又称“两头乌”。或“
金华两头乌猪”,但也常有少数猪在背部有黑斑者。乳头数多为15—17枚,据金华种猪场对975头猪的统计,乳头16.05土0.03枚,乳房发育良好,乳头结实而有弹性。
金华猪按头型可分寿字头型,老鼠头型和中间型三种,现称大、小、中型。寿字头型体型稍大,额部皱纹较多较深,结构稍粗,历史上多分布于金华、义乌两地,老鼠头型个体较小,嘴筒较窄长,额面较平滑,结构紧凑细致,背窄而平,四吱较细,生长较慢,但肉质较好,多分布于东阳市,中间型则介于两者之间,体型适中,头长短适中,额部有少量浅的皱纹,背较长且平直,四肢结实,是目前产区饲养最广的一种类型。
生长发育
据对农村调查,6月龄公猪(213头)体重30.98土0.35公斤;母猪(934头)34.15土0.20公斤。据国营农场对6月龄种猪的测定,公猪(83头)体重34.01土0.43公斤,体长83.71土0.48厘米,胸围71.43土0.19厘米,体高46.37土0.12厘米;母猪(137头)相应为;41.16土0.88公斤,88.38土0.94厘米,76.02土0.60厘米,47.79土0.30厘米。
在农村条件下,成年公猪(20头)体重111.879土3.26公斤,体长127.82土0.75厘米,胸围113.05土1.40厘米,体高73.92士0.61厘米;成年母猪(126头)相应为:97.13土0.72公斤,122.56土0.25厘米,106.27土0.42厘米,61.499:0.08厘米。与1954年农村调查结果相比,公猪的各项指标分别提高64.51%,22.21%,乳.06%,24.99%;母猪为24.53%,15.18%,12.95%,10.83%。这与1958年以来,农作制度由老三熟*改为稻一稻一小麦的新三熟所引起的饲料条件变化,群众对猪种要求的变化,以及饲养管理的改进和选育进展有密切关系。
繁殖性能
据东阳市良种场测定,小公猪的睾丸最早在64日龄、体重11公斤时出现精子,101日龄时已能采得精液,其质量已近似成年公猪。母猪的卵巢在60—75日龄时已有发育良好的卵泡,110日龄、体重28公斤时已有红体,证明
性成熟早。农村的公、母猪一般在5月龄左右、体重25—30公斤时初配,但近年来初配时期有所推迟。
据国营种猪场近年来统计,三胎及三胎以上母猪平均产仔数13.78头,成活率97.17%,初生窝重8.93公斤,初生个体重0.65公斤,20日龄窝重32.49公斤,60日龄断乳时每窝育成11.68头,哺育率87.23%,断乳窝重116.34公斤,断乳个体重9.96公斤。与建国初期相比,无论是初生个体重、断乳重或断乳窝重都有明显增长,第一、二胎的产仔数亦有所增加,但三胎及三胎以上的产仔数基本上相仿。
肥育性能
据五十年代对农村调查,一般饲养10个月左右肥育猪体重可达70一75公斤,通常于50—60公斤
屠宰,所得后腿可制成2—3公斤的
金华火腿。据对平均体重63.5公斤肥猪(4头)的屠宰测定,
屠宰率68.11%,
板油重3.13公斤、占胴体重的7.24%,
膘厚3.87厘米,皮厚0.33厘米。表明皮薄,板油较多,
皮下脂肪较少。
据1977和1981年试验,在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3.0兆卡左右、消化粗蛋白110克、精青料比例1:1的营养条件下,59头试验猪体重从16.76公斤增至76.03公斤,平均饲养127.65天,日增重464土8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65公斤、青料3.33公斤,折合消化能12.28兆卡,消化粗蛋白425克。据1978—1980年的屠宰测定,肥育猪(40头)宰前体重平均为67.17公斤,屠宰率71.71%,皮厚0.37厘米,眼肌面积19.06平方厘米,腿臀比例30.94%,胴体中瘦肉占43.36%、脂肪占39.96%、皮占8.54%、骨占8.14%。可见个体增大,皮和膘都增厚。据对平均体重70公斤肥育猪(12头)肉和脂肪品质的测定,背最长肌含干物质27.0±0.38%、粗脂肪3.7±0.43%;腿部皮下脂肪的碘价56.52土0.74,宰后48小时眼肌总色素0.045土0.006。
杂交利用
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金华地区先后引入苏白、
长白、中约克和
大约克等外来猪种,开展以金华猪为
母本的二元和
三元杂交。据浙江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多次试验,在较高饲养条件下,二元杂交组合中以长 X 金较好,在较低饲养条件下,以苏 X 金、约 X 金较好,
三元杂交中,根据饲养水平不同,以长 X(约 X 金)、长 X (苏X 金)、苏 X(约 X 金)、大 X(长 X 金)较好,这些组合已在广大农村和国营农牧场普遍饲养,重点地区
杂种猪已占肥育猪总数的9096左右。
另据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等单位于1983试验,长 X 金、杜 X 金、汉 X 金三组各8头,从始重20公斤至终重90公斤;日增重分别为:539土16、588土14、589土27克,每公斤增重耗消化能分别为:16.28、11.47,11.65兆卡,90公斤时
胴体瘦肉率分别为:51.62%、49.02%、51.99%。杂交效果显著,以汉 X 金组表现尤为突出。
注:X 表示杂交。
评价和展望
金华猪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皮薄骨细、肉脂品质好、适于腌制优质火腿等优点。但仔猪初生重较小,肥育猪在肥育后期生长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今后,应按国家标准总局颁发的《金华猪标准》进行本品种选育,注意保存和提高该品种的优点,特别是与腌制优质火腿有关的肉质性状。同时,在产区建立杂交繁育体系,有计划地推广较优杂交组合,适当提高肥育猪的瘦肉率。
优缺点
优点
肉脂品质好,肌肉颜色鲜红,吸水力强,细嫩多汁,富含肌肉脂肪。皮薄骨细,头小肢细,胴体中
皮骨比例低,可食部分多。繁殖力高,平均每胎产仔可达14头以上,繁殖年限长,优良
母猪高产性能可持续8~9年,终生产仔20胎左右,
乳头数多,泌乳力强,母性好,仔猪哺育率高。
性成熟早,小母猪在70~80日龄开始发情,105日龄左右达性成熟。公、母猪一般5月龄左右即可配种生产。适应性好,耐寒耐热能力强,耐粗饲,能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环境,多次出口到日本、法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家。
缺点
体格不大,初生重小,生长较慢,后腿不够丰满。
种猪的选择
优良品种是高效养猪的前提条件,其优良特性的保持和提高,需要通过
选种和
纯种繁育来实现。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所以必须重视
种猪的选择。作为种猪,要求体质强健,性别特征明显,具有种用价值;不胖不瘦,八成
膘情;无任何遗传疾患;公、母猪的条件要求略有不同。同时,还要不断淘汰不符合种用要求的种猪。
公猪的选择及淘汰标准
1.公猪的选择 包括后备公猪和种公猪两个阶段的选择。后备公猪指的是从仔猪育成结束至初次配种前阶段的公猪。种公猪是已开始与母猪配种繁殖使用的公猪。公猪的好坏对猪群的影响很大。在本交的情况下,1头公猪1年可繁殖500~600头后代,如果采用
人工授精,则1头公猪1年可繁殖仔猪可达3 000头以上。可见公猪在繁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种公猪的选择。
(1)外形鉴定要求种公猪的头和颈较轻细,占身体的比例小,胸宽深,背宽平或稍弓起,腹部紧缩,不松弛下垂,体躯要长,腹部平直,后躯和臀部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体格强健。符合本品种的基本特征
(2)繁殖功能 要求生殖器官的发育正常,睾丸发育良好,轮廓明显,左右大小一致,不允许有单睾、隐睾或阴囊疝,乳头不少于12个或各品种规定的最少乳头数,排列整齐均匀。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优良,性欲良好,配种能力强。
(3)生长肥育与胴体性能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背膘厚三个主要性状的选择标准因品种不同而异,但至少应达到本品种的标准。也可用这三个性状构成一个选择指数,根据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背膘厚度、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是中等或高遗传力。后备阶段公猪应检测这些性状,并与标准体重(90千克或100千克)进行比较,来选择那些具有最高性能指数且身体结实的公猪。通常要求公猪生长快,一般瘦肉型公猪在20~90千克阶段的平均日增重要求700克以上,耗料省,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在3千克以下,背膘薄,90千克体重测量时,肩部、胸腰结合处及腰荐结合处三点平均膘厚20毫米以下。
公猪的淘汰标准
一般猪场种公猪的利用年限多在2----3年,种公猪的年淘汰率为33%~50%。具有以下缺陷的种公猪应予淘汰。
其一,性欲低、精液品质差、配种能力差的公猪。
其二,与配母猪分娩率低、产仔数少的公猪。
其三,患有肢蹄病或其他疾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或体型太大的公猪。
其四,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
大事记
2013年4月,“金华两头乌猪”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金华两头乌猪产业发展进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