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港城工业园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
是2002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园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江北区境内,南邻长江黄金水道,北临重庆出口加工区,东接铁山坪森林公园,西至大佛寺长江大桥。总体规划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分为A、B、C、D四个片区,其中:A片区6.18平方公里、B片区2.15平方公里、C片区1平方公里、D片区1.67平方公里。A、C、D片区用于工业生产,B片区依托重庆寸滩深水港、重庆铁路货运编组站等大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园区介绍
自2003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以来,港城工业园区已征用土地9587亩,建成园区道路19公里,农转非安置房及办公楼19万平方米,园区变电站1座、电力开闭所5座,骨干输变电、天然气供应及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完善,全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3亿元。园区入驻企业110户,投产企业71户。2008年,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25亿元,全年入库税金约4.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海尔、伟世通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以中集集团为龙头的物流装备制造业;以长安跨越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东风造船工业公司为龙头的造船业等产业体系。
2008年8月份,复盛产业园发展规划中的部分地块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设为港城工业园拓展区E区,并同意立即启动前期工作。该拓展区规划面积为6.59平方公里,首期启动面积两平方公里。港城工业园区拓展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港城工业园区发展空间。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在重庆设立全首个内陆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保税港区面积为8.37平方公里,园区B区也规划在内。 自2003年园区开工建设以来,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到2007年底,港城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征用土地6700亩,土地整治5100多亩。已建成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小区,修建园区道路10条计15公里。已建设完成水、电、气、污水处理、程控电话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园区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城市生活服务基础设施。 通过不断强化经济运行宏观指导,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港城园区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高增长率。2007年跻身重庆市“十强特色工业园区”。 2008年,园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标准厂房招商,紧盯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100强企业,利用园区的区位优势重点跟踪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招商质量明显提高,物流企业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园区全年共引进企业25家,项目计划总投资14亿元。园区各部门、各入园企业携手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园区经济的重大影响,切实解决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园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截至2008年12月底,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较上年增长73.1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0亿元,较上年增长76.44%,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3亿元。 2008年当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亿元,园区全年入库税金约4亿元。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考核目标。 至此,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规模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现,对江北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园区成为重庆市“十强特色工业园区”,并获全市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奖,正成为重庆市主城区最具影响力的特色工业园区。 打造重庆市千亿级特色工业园区 根据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求和江北区新时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重庆市千亿级特色工业园区。 按照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六大功能”中的自主创新高地的定位,依托江北区新型制造业的物质及技术基础,抓住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再造一个“江北工业”,与其他园区联袂打造江北区“三大工业平台”(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新城、复盛工业基地)。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成为江北区先进制造业的三大平台之一。 根据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园区的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电子电器业、物流及物流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出口船舶制造业四大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依据上述发展战略和定位,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总体目标是: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紧紧围绕江北区打造“千亿工业大园区”,实现再造一个“江北工业”的总目标,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到“十一五”末期,全面完成港城工业园区及拓展区的开发建设,实现年工业产值500亿元,税收突破15亿元。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园区有特色、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实现千亿级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 园区发展的分段目标是:2009年-2010年,园区经济总量明显增大,综合竞争能力大为增强,对全市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更强的推动力;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更具活力,基本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园区内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人口;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此一时段的主要指标为:2009年-2010年,港城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在15%以上。2010年,园区企业总数超过2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个。 从2011年到2012年,园区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增强,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相互利用,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园区的发展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园区的招商主体由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园区开发建设由政府管理向企业经营转变。园区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是:2011年-2012年,港城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在20%以上。2012年,园区企业总数超过4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个。到2012年,园区拓展区建成,开始全面招商,争取引进50家企业,形成上百亿的工业产值。
园区规划
作为江北区“工业驱动”战略的核心——重庆港城工业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回首港城工业园区建设的三年,面对“无资金、无土地、基础设施差、起步晚和招商难”等园区建设五大难关,园区不等不靠、锐意进取,千方百计力求在“早”、“抢”、“快”、“省”、“稳”字上做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谋求发展。
理清思路,运用政策,切实解决园区建设中长期资金问题
资金是园区建设的首位要素,为解决资金困难,港城工业园区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各类建设资金。首先是针对园区建设的特点,通过认真论证,确立了把解决中长期建设资金难题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利用政策杠杆、主动出击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先后筹措到位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中长期计10.4亿元建设资金。然后是充分利用市区对园区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园区各项财政收入,落实园区各种税费结转结算,争取各种政策返还。其次是对入园企业加大土地款回收力度,对企业税收进行了摸底、测算,建立各种税费台帐,并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结算。最后是积极推行项目BT方式,寻找投融资建设方。
早作安排,精心组织,加快解决园区用地步伐
土地是园区建设的必备要素。港城工业园区针对国家土地征用控制严、程序多、周期长的客观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想办法、添措施在“早”字上下工夫,通过采取在征地报件手续上早安排、多批次等方式,港城工业园区在没有一寸土地的情况下,获得了6900亩土地的征用批文,完成了5811亩土地的征地拆迁,为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合理布局,加强管理,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是工业园区建设的平台。港城工业园区针对“起步晚”和“基础设施差”的实际,积极在“快”字和“省”字上下工夫。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市场换投资”的办法,通过市场确定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网建设投资主体,改变了园区建设由园区公司一家大包大揽的状况,既推进了园区市政管网建设速度,又节省了园区投资。二是结合江北区的总体区域规划,通过改变用地性质、进行绿地置换等手段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为园区节约了建设投资。三是港城工业园区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对一些设计的处理形式进行了合理的优化,根据地质情况对个别性价比极差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整或置换,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园区节约了资金。四是加强造价管理,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成本。通过与委托的咨询公司共同对施工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审批制度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防范了财务风险
全面出击,紧盯龙头,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是园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为多招商、招好商,港城工业园区针对江北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状况,在深入比较分析园区区位、资源、土地整治成本等诸多因素优劣状况的基础上,坚持“发挥土地使用效益,克服急功近利”的招商思想,按照“三高、三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要求,确立了把“西部有市场、可配套能力强、土地等资源耗费少、产出高”的项目作为园区招商的重点。为此,港城工业园区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切实推进招“优势企业”的步伐。
二是坚持“留住本地企业,保存量”的思路,通过择优选取,选择了部分无污染、前景好的区内拆迁企业,如国内知名企业登康公司、世界级企业美国伟世通等入驻园区。
三是通过引进总部企业,以总部经济化带动区域发展,做强园区经济。如国家一类新药渝友制药和中国石化重庆分公司总部等项目。
四是采取紧盯龙头,上下联动,全面出击的方式,下大力气抓好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的引进工作。例如在海尔工业园的引进工作中,港城工业园区积极做好了前期信息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史大平、区长王元楷为组长,园区、外经委、规划、建委、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海尔工业园招商项目组,举全区之力、尽全区之所能地加大引资力度,同时紧密加强与市经委等市级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市领导和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招商项目组前后五次前往青岛海尔,通过搜集和制作大量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宣传重庆市、港城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并最终经过市、区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磋商谈判,海尔集团才成功落户港城。
创新思路、强化服务,促进入驻企业尽快投产见效
为确保已签约企业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促进早日投产,早见效益,港城工业园区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主动开展全方位、全天候招商服务,切实解决了一部分入驻企业建设和服务审批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一大批企业能尽快实现开工建设。
一是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每个项目园区指派专人负责指导办理施工报建手续,积极为企业推荐优秀设计、勘察等中介机构,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企业在开工建设和报建手续中的问题;
二是建立项目集中会审制度。在区相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下,园区成立了项目审查小组,及时加强入驻企业及其设计单位与规划、环保、消防等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力争使企业设计方案在各个部门的审查中顺利通过,少走弯路;
三是建立项目先行预办制度。如园区会同勘测部门在规划未发放正式的《放线通知书》前,为保证企业能尽快入场施工,提前为企业发放“预选址红线”。
四是建立项目提前介入制度。如区建委为支持企业加快建设,在建设手续尚未完全办结的情况下,质检和安检提前介入工程,确保入园企业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五是建立“清退”制度,通过强化《用地协议书》的法律约束力,港城工业园区清退出场了善瑞汽车零部件等3家“久划不建”的企业;并与台湾永联起重机等5家企业签订了补充协议,在补充协议中约定企业开工建设时间和年底必须确保完成的工程量,保证了入园企业能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尽快为园区创造经济效益。
基础建设
重庆市资源富集,能源供应保障程度高。
水:重庆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可开发的水能750万千瓦。
天然气: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6%。
电: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2003年,7.7亿千瓦时的三峡电力输入重庆,进一步增强重庆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园区基础设施齐备,依托重庆丰富的资源,将有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供水:日供水能力6万吨水厂1座
排水:污水排放纳入城市污水主截流干管,有日处理污水30万吨大型污水处理厂1座
供电: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座,10千伏电力开闭所13个
供气:园区天然气管网纳入城市供气主干管网,有日供气能力4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站1座
通讯:电话交换机容量4万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7 20:10
目录
概述
园区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