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
中心城市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历史背景
重庆1997年直辖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重庆市GDP总额10011.13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一。重庆直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妥善解决三峡移民问题;在移民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中央对于重庆的定位也已经发生了变化。重庆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典型的代表了西部地区的状况,以重庆带动点打造西部增长极对于整个西部开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从上世纪末期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环渤海地区开发等国家战略陆续推出,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重庆不仅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周围又集中了一个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中央的战略性决策要义和重要棋子。
重庆中心城市由重庆肩负的五重“使命”而催生。首先,它的区域功能。它的职能至少在整个西部区域有重大影响,而且能够承担国家赋予它的重要战略性使命。其次,它必须是整个西部地区直接对外开放的开放型城市,就像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通过内陆直接参与
国际竞争。第三,它必须是整个西部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交通运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国际门户性枢纽。第四,它必须承担一些特殊的国家战略性产业职能或经济职能。近年来,重庆的金融业发展很快,已经开始初显
金融中心的职能,IT产业的发展虽然不是自上而下由国家安排的,但也主动、充分地发挥了国家战略产业的职能。第五,它应该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从深圳到浦东新区、到滨海新区,到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国家战略的步步推进。
2008年7月,“五个重庆”首次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区位优势
主要优势表现在七个唯一:
1、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重要的产业、
人才、科教和工商基地,是西部地区唯一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
2、是我国唯一位于中西部腹地的内陆型新兴直辖市。
3、是我国唯一具有省级区域幅员、行政管辖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4、是我国唯一的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
5、是我国唯一承担管理三峡水库这一国家级工程及库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直辖市。
6、是我国唯一的拥有长江上游资源(这一空间资源具有综合性,兼备交通、水电资源和旅游等三个主要功能)的直辖市。
7、是我国唯一的主城区地形以山地特征为主的直辖市。
为了把重庆打造为西部开放高地的目标,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是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前两个分别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两江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平台。其功能在于,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政策的洼地,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优势集聚。
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保税区。重庆保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为中国内陆第一个保税区。商务部同时表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
前景展望
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城镇体系结构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6个大城市,长寿、璧山等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新农村的物质条件;推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有序性,节约村庄建设用地,避免盲目建设。
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加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县(自治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
市域综合交通
1、规划目标
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通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
2、高速公路
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两环”分别为内环线和外环高速公路;“十射”分别为重庆-成都、重庆-遂宁、重庆-武胜、重庆-西安、重庆-武汉、重庆-长沙、重庆-贵阳、重庆-泸州、重庆-大足-成都、重庆-开县-安康高速公路;“联线”主要为武胜-潼南-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长寿-涪陵-武隆、垫江-武隆、梁平-黔江、巫溪-建始高速公路。
3、铁路
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十干线”为成渝、遂渝、兰渝、襄渝、渝怀、川黔、万宜、渝泸、达万及远景预留的安常铁路线路;三专线为连接西南与华东地区
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四支线”为三万、万南、南涪、黔石铁路。远景预留合川-铜梁-永川铁路线路。
4、港口
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它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5、机场
民航机场按“一大三小”布局。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将江北国际机场建设为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积极发展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
社会服务设施
实施
科教兴渝战略,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科技中心为目标,强化科技对生态保护、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撑作用,完善科技设施体系。 建立发达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
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以医疗防治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
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三峡库区
水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Ⅱ类的前提下,长江总体达到Ⅱ类,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启动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库区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为重点的生态移民。
国务院批复
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政府文件,明确了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战略定位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使重庆在区域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标志着重庆发展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