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
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表现:颅脑损伤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
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
失语及
偏盲等。
颅底骨折可出现
脑脊液耳漏、鼻漏;
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
循环障碍、
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
脑疝危及生命。
1、急救护理:(1)症状观察及护理:首先了解病人受伤时间、原因、病情发展过程等。严密观察病人
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特别应注意病人有无
休克、
颅内出血、
脑疝、机体其它部位的合并症。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脑疝病人立即
静脉滴注脱水药;对疑有
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应采取
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放置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4)转送病人:当病人
休克得到初步纠正,
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送;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和骨折时,应先初步处理合并症再转送,转送中应准备好急救物品,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一般护理:(1)卧位: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
静脉回流,减轻
脑水肿,有
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坐卧位;有
脑脊液耳漏者,以头偏向患侧为宜,以便引流,防止
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
(2)预防颅内感染:
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常规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严禁阻塞,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
插胃管,以免引起
逆行感染,每日测体温4次,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
(3)
高热护理:感染或
脑干损伤均可引起高热,应查明原因。
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
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如:
酒精擦浴、
冰袋降温、
冰毯,必要时进行低温
冬眠疗法。
(4)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
坠积性肺炎,按时给予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躁动病人谨慎使用
镇静药,应由专人看护,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裂伤,
脑干、
丘脑下部损伤伴有中枢性
高热者,采用此疗法,以达到镇静、安眠、降低
脑组织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以保护受伤脑组织,减轻
脑水肿。常用药物有冬眠Ⅰ号合剂。护理时应注意:①遵医嘱选用适当的
冬眠合剂,待
植物神经受到充分阻滞,机体
御寒反应消除,病人进入昏睡状态后,再加用
物理降温措施。因为,如果没有冬眠药物的保护,36℃以下的低温可使机体产生寒战,从而增加机体耗氧,并消耗能量。降温以肛温32——34℃为宜,冬眠时间一般为3——5天。②病人房间应保持安静,光线较暗,室温在18——20℃。有专人看护,并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病人应平卧,搬动病人或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以防止发生
体位性低血压。③治疗前观察并详细记录病人的
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以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
血压和
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④冬眠药物最好
静脉滴注,以便通过滴速的调节控制冬眠深度,使体温稳定在治疗要求范围内。⑤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
超声雾化吸入,以防止
肺炎的发生;仔细观察皮肤及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给予按摩以防止发生冻伤及
褥疮等并发症。⑥停止冬眠治疗时,应首先停止
物理降温,再停用冬眠药物。停止冬眠后,病人体温会自然升高,如因
药物蓄积使复温困难时,可使用热水袋等方法升高。
(6)
营养支持:
颅脑外伤或术后采用
静脉输液补充热量,输液总量一般不宜超过1500ml,以防止
脑水肿的发生或发展。以后可根据病人的意识状态和胃肠功能改为流食或鼻饲饮食。
(7)健康指导: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较长,其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病情常有变化,因此护士要做到主动、细致、认真、负责。要指导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