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拉西乌姆会战
罗马内战中的战役
都拉基乌姆战役是罗马内战中的一次战斗。公元前48年,尤利乌斯·凯撒的部队与庞培的部队,在都拉基乌姆相遇,恺撒军试图建造工事包围庞培军。庞培两次袭击凯撒部队,使之伤亡4000人以上,凯撒军队迅速撤去。
两种罗马模式的对抗
自内战爆发的公元前50年以来,庞贝和整个罗马元老院就成为失去本土的政治流亡者。他们与认可其政治合法性的意大利分割,只能以大量居于外省或盟邦的军事移民支持自己。尤其在庞贝党羽把持的西班牙陷落后,这些反对凯撒的共和贵族就只能以兵源相对匮乏的东方为根基。相应的,许多留在原地的政治家和公民社区,就非常自然的站到其对立面上。
然而,元老院依靠庞贝的多年经营成果,仍旧可以在总体态势上保持微妙均衡。他们将反攻倒算的基地设在亚得里亚海对岸,以伊利里亚境内的迪拉基乌姆和伊庇鲁斯境内的阿波罗尼亚为重要支点。背后则是整个东地中海的充沛资源,以及众多已经臣服罗马威权的属国君主。相比凯撒所代表的罗马绝对优势,他们的阵营更有古朴气质,也更像是布匿战争时代的共和国霸权体系。因此,内战本身就可以被看做是两种罗马模式的殊死一搏。
在整个公元前49年,庞贝都以自己从意大利撤出的7个军团为根基,组织更大规模的反击势力。除去那些必须防御外省的驻军,已有来自亚该亚行省、东方行省和叙利亚行省的外派部队被诏令集中。许多分布在东方的老兵殖民地,也向这些军团提供了军事移民后裔。至于众多围绕在罗马控制区周围的盟邦,也纷纷派出骑兵、弓箭手和大量轻装部队参与。更重要都是,他们为庞贝的军队供应着大部分军饷来源。当众多希腊城市开始按指令筹备海军舰队,托勒密王朝提供的埃及粮食也就能顺利的输送巴尔干前线。至于没法支援战舰又不产粮食的内陆君主,也会让贵胄子弟率领精锐士兵赶来增援。
相比之下,凯撒可供支配的资源大都来自意大利。这种罗马优先的军政体系,可以充分的调集本土资源。加上有常年追随其作战的精锐军团,在效率和执行力层面都更胜一筹。但资源的相对匮乏,还是让他们必须不断追求速战速决。经常会为了追求出其不意,在所有准备工作稳妥前就提前动手。既能让敌人大吃一惊,也容易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但若非如此善于冒险,凯撒的大部分军事成就便根本难以树立。
战略封锁
公元前49年冬季,迅速扩编的共和派海军已基本控制了亚得里亚海。庞贝将来自雅典、亚该亚、奇里乞亚、叙利亚和埃及的舰队评价分配,逐次防御迪拉基乌姆到阿波罗尼亚直接的海岸线。
尽管在一些反攻意大利边缘城镇的作战中失败,稳固的基本盘却不可能就此动摇。按照其判断,凯撒也不可能在春季来临前做好渡海准备。他们甚至更希望对手放弃海路,转而走漫长的陆路进入伊利里亚山区。
破局
当然,凯撒的决策基础就是有违常理。在从意大利、西西里和西班牙凑出首批运输船后,就马上让先头部队强渡亚得里亚海。虽然浪高风大的冬季被认为不适宜航行,但在这个阶段出击也能回避对手拦截。
事实上,庞贝的海军的确因时节而放松警惕,大都停泊在科孚岛过冬。这得以让凯撒在无战舰护卫的情况下,将整整7个军团的部队投送到伊利里亚边区。然而,当天气好转且巡逻船发现其踪迹后,缺乏掩护的运输船便遭到敌方的无情打击。这也意味着凯撒和他的先头部队已经被困在庞培的大本营之外。
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庞贝依然留在阿波罗尼亚附近集结和训练部队。他的海军则为封锁凯撒的7个军团而卖力作战。然而,古典时代的技术条件让封锁效果变得差强人意。
大量从东方城市凑出的3-4列桨战舰,只有非常低下的支持能力。尤其当许多船只集中使用,就需要为士兵、水手和大量划桨奴的口粮操心。他们显然不可能从忠于凯撒的意大利沿岸获得补给,也无法从对手军团占领的伊利里亚得到支援。除了对特定目标进行打了就跑的策略,不能长期在海面保持连贯存在。他们曾尝试以沿海的无人岛为前沿基地,却发现那里缺乏淡水而困难重重,还是不能解决固有问题。
凯撒同样为自己的海路不畅感到困扰,他的冒进举动使自己和军队都陷入了战略死地。但广袤而多元的伊利里亚城镇却迫于压力,不断向其提供各种补给。一些意大利东部城镇的忠诚,也牵制了某些庞贝舰队的主要精力。加上技术条件对海上封锁的严重限制,就给了孤悬巴尔干的他们以众多生机。当凯撒确信留守后方的安东尼又聚集起另外半数船只,就下令他把余下的4个军团带到前线。后者也不辱使命,仅仅因风力阻碍才偏离了的原先预设登陆场位置。
激烈对峙
此时,凯撒已在巴尔干战区握有兵力优势。他麾下的11个主要军团成功登陆,而老对手庞贝的兵力还没能完全集中。尤其是来自叙利亚的2个军团,刚刚从海上抵达希腊,正在穿越北方的马其顿山区。惟一的问题,在于安东尼带来的援军位置过于靠北,也没能和凯撒的主力马上会合。
于是,一场激烈的追逐在两位罗马巨头之间展开。无论凯撒还是庞贝,都急于向北靠近安东尼军团的登陆场。前者希望尽快聚集起优势部队,后者则要努力阻止两支敌军的胜利会师。况且庞贝的部队走沿海路线,进军速度还稍稍快于凯撒。部分坐船北上的陆战队和同盟骑兵,就前线一步,成功堵在了凯撒与安东尼的11个军团之间。
然而,共和派阵营里有大量新手和复员老兵,整体素质不如那些在高卢血战多年的精锐。结果,凯撒的主力军便以更快的前进速度抵达周遭区域,大有将共和派部队的反截断威胁。追求稳健的庞贝,便将前突部队撤回,退到滨海城市迪拉基乌姆附近扎营。
到公元前48年的夏季,凯撒也集中全部兵力靠近迪拉基乌姆,意图与庞贝进行大规模决战。除了11个军团的罗马公民步兵,还有自高卢边区招募的骑兵和辅助部队。自己身边也有一支由日耳曼骑士组成的私募力量。这支超过30000人的野战部队,善战程度超过共和派阵营的大部分杂牌。倘若在亚得里亚海便重创对手,则可以瞬间摧毁元老院势力的核心。迪拉基乌姆城本身也扼守着巴尔干边陲的重要海岸,还储存有大量从海外运来的粮草军备,足以解决凯撒阵营的后勤困难。当然,庞贝的军队也扩增到3万人以上。除去海军和防御城镇的辅助力量,依然有充沛人力进行长期消耗。
为了压缩共和派军队的活动空间和补给,凯撒施展出自己在高卢和西班牙的成功经验。他下令士兵利用内陆一侧的山峦扎营,并大量修筑边墙、壕沟与塔楼,从而以漫长的防御工事封锁住敌军营地。他的最大军营就位于对方营垒和城市之间,切断了庞贝主力与迪拉基乌姆城的道路联系。
深谙罗马军事策略的后者,也下令部署以同样的方式构筑阵地,针锋相对地展开工程学较量。两伙人就这样一起挥汗如雨,不断延伸彼此的防区面积,形成一种另类的施工赛跑。由于共和派军队人数更多,再次抢先完成了主要作业。凯撒也分兵进攻迪拉基乌姆城,并继续尝试向南端延伸自己的防线。
至此,庞贝部下的许多优势因攻坚战而无法有效发挥。那些来自色萨利、马其顿、色雷斯和东方的骑兵,都无法冲出两军之间的无人区。但连人带马的日常消耗却必不可少。幸好靠着主帅下令扎营时的先见之明,几条溪流的淡水供应被保护下来。应急粮草也由舰船不断从海上输送过来。庞贝甚至让人开辟出临时农场,在防御工事内种植口粮,大大抵消了凯撒所期望达到的封锁效果。困守迪拉基乌姆的分队,也因海峡阻隔与舰船保护而长期坚持,死死护住城内的战略储备。然而,无论凯撒如何调兵挑衅对面,庞贝都下令士兵闭门不出。
此后,在凯撒继续实施扩张战略的南翼,就成为双方重点争夺的对象。当庞贝从5个军团中派抽调步兵占据了一座山头,就遭到对方阵营中的第9军团反扑。依靠暂时的数量和素质优势,瞬间将共和派士兵刚刚开建的胸墙阵地摧毁。然而,庞贝并不愿就此放弃,转而派出更多步兵大队反击,双方便在山头爆发了激烈争夺。同时,大批憋屈已久的轻步兵和骑兵从营地中出来,包抄了凯撒军右翼。巨大的伤亡和恐惧,让一代军神的属下惊慌失措。但依靠更加顽强的战斗意志,才终于将反扑者逐出阵地。
战神跌倒
不过,凯撒的麻烦还只是刚刚开始。他手下的2个高卢贵族军官,因被人揭发贪污军饷而选择叛逃。庞贝也因他们泄密而知道,对方重点营建的南部防线存在安全隐患。他们为防备共和派士兵从海上迂回反击,不得不同时修筑2座边墙。但工作量和前方冲突拖累了施工进展,使得2面墙之间存在没有闭合的空档。
庞贝当机立断,挑选部分精锐轻装部队坐船靠近那里,并以手里全部的7个军团发起正面突击。不知有诈的凯撒,也立刻调集全部人马到南北两头针锋相对。当两军在弩炮和重标枪齐射后发生近战,共和派的海军陆战队已成功冲入了2道护墙之间。部署在那里的凯撒军士兵,再面临双重包夹,在数量众多的敌军压迫下撤退。对方也立刻打开工事缺口,让来自各地的同盟骑兵得以驰骋。
凯撒的士兵便无法继续支撑,争先恐后地向己方阵线溃逃。哪怕有凯撒亲自赶往现场阻止溃退,也挡不住士兵争相涌入营地。若非庞贝见好就收的叫停了战斗,扬名高卢的战神可能就此遭遇惨败。但共和派士兵还是很快在南侧建立的一座崭新营垒,从而打破了敌手施于自己的陆上封锁。凯撒若要重回先前局面,就必须出动更多人来进行反攻,或是向外重新延伸防御工事。然而,麾下士兵的疲态与斗志消磨,让他看到了继续下去的严重风险。
在几个月的对峙作战中,凯撒阵营已损失了近4000名士兵。长期的固定驻扎,也让战区周围的补给品被逐渐消耗完毕。庞贝的营垒不仅巍然不动,甚至依靠海路后勤而慢慢占据上风。
于是,已经贵为名将的凯撒决定后撤,有史以来的首次承认自己遭遇重大挫折。不过,高卢老兵依然在困境中秩序井然,甚至没有让对方察觉自己的真正意图。庞贝也害怕凯撒是在佯装后撤,所以没有让部下贸然去攻。这场迪拉基乌姆战役便以自己的小胜而告终。他不仅逼迫凯撒主动撤离,自身伤亡数字也仅有对方的50%不到。
此后,凯撒为尽快摆脱后勤困境,并吸引共和派与自己野外决战,决定朝着内陆的帖撒利地区撤退。庞贝则顺利与来自马其顿方向的叙利亚军团会合,开始不紧不慢地战略追击。双方的恩恩怨怨,将在稍后的法萨罗战役中才做出了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9 10:20
目录
概述
两种罗马模式的对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