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母镇
山东省青州市下辖镇
郑母镇,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南部,面积7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区位优越,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规模不断扩大。
乡镇简介
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南部,面积7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人口4.5万,耕地面积6.5万亩。到2006年6月,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总收入27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0%、 21%,22.3%;储蓄余额达到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
历史沿革
郑母镇汉魏时期即形成村落。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汉郑康成旧葬处,在府城东四十里郑墓店。”《齐乘?高士传》云:“袁绍屯官渡,逼(郑)玄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卒葬于剧东。后因墓坏,归葬砺埠(今高密)。剧东旧葬地,即今益都府东五十里郑母店是也。因高密有郑公乡,土人讹为郑母云。”旧志所载郑母墓,系沿袭民间俗说。据此考证,村当建于汉代,初以东汉郑玄(郑康成)墓取名郑墓,后讹为郑母。旧时,郑母店为益都县设兵防的六店之一。
村内程姓、赵姓皆于明初自枣强迁来。郑母镇清代属益都县孝悌乡。1929年后属益都十区。1948年后属益都县郑母区。1952年后属益都十七区。1955年后属郑母区。1958年至1984年属郑母公社。1984年建镇。1992年1月,撤销赵坡乡并入郑母镇。2007年8月31日青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通过关于对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决定:撤销郑母镇,将原郑母镇的行政区域并入谭坊镇,镇工作机关驻地不变。郑母镇文化氛围浓厚,历代名人辈出。
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炼、状元赵秉忠,为该镇历史上“四大名人”。
王曾,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青州(今郑母镇)人。咸平四年(1001年)参加乡试、会试,翌年赴殿试,三场考试均名列第一。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成就“连中三元”佳话。官至丞相,封沂国公,卒后赠侍中,“文正”。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赵秉忠(1573~1626),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郑母镇人。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中允谕德、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其殿试状元卷1983年从其第十三代孙手中发现,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为隋唐科举制度以来“五百状元唯一卷”,为举世珍宝。
状元王曾、赵秉忠同属郑母村人,谓全国唯一的“一村两状元”。现该镇被誉为状元之乡、丞相故里、将军摇篮。
十亩田村位于郑母镇驻地北1.5公里,洗耳河北侧,石埠岭南坡。元大德六年(1302年)董氏墓碑载:董进原籍即墨县于金贞佑二年(1214年)随祖母徙至益都岭前堰立村,为元代将军,其子董坚封万户侯,“赐地十亩以为茔。后其子孙于茔旁立村,故因以名其里焉”。村西南原有董进及其子董坚之墓。御赐祭葬,有石人、石马、石猪、石羊,1968年被毁。
人物历史
郑母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氛围浓厚。著名人物有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特别是1983年发现的赵秉忠状元卷填补了中国宫廷档案空白,成为举世珍宝。被誉为状元之 镇、丞相故里、将军摇篮。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郑母镇认真做好了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一是对康浪河、洗耳河进行综合治理,沿河两畔建设状元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在康浪河以北、状元楼遗址以南,规划建设状元府、状元一条街,逐步恢复建设侍郎府、丞相府。二是搞好状元路至香山的东西文化旅游线开发。
地名由来
山东青州有个郑母镇,坐落于郑母村。郑母地名来源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回到家镇高密后,广收门徒,聚众讲学。169年,宦官制造的“党锢之祸”牵连到郑玄,郑玄被禁锢达14年之久。在这寂寞困苦的年月里,郑玄“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开始了他那遍注群经的不朽业绩。获释后,郑玄仍旧潜心著述。
天文历算郑玄作为当时儒学的集大成者,吸收今古文两家以“思整百家之不齐”,结束了200余年的今古文争辩,而且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的领域里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郑玄质于辞训,学识渊博,加上他常将当时的典章制度和经文中的典章制度对比,详加考异、溯源,所以他的注释比较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后人对经书的解释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的朴学,正是对郑玄学风的继承和发展。虽然他的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与他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同时,郑玄的道德文章不仅为时人所景仰,而且也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敬。
郑玄病逝后,为他送葬的门生自郡守以下多达千余人。初葬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后因墓坏,归葬故里,今高密市双羊镇郑公村,人们为他立祠,称郑公祠。《齐乘》卷五云:“剧东旧葬地,即今益都府东五十里郑墓店也。因高密有郑公镇,土人讹为郑母云。”《山东通志·古迹》:“益都县,郑康成旧葬处,在县东四十里郑墓店。袁绍屯官渡,逼康成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卒,葬于剧东,即今郑墓店也。”今按:郑墓店,后讹为郑母店,1948年解放后仍沿俗说,称为郑母,先为郑母区,后为郑母公社,1984年建郑母镇,镇政府驻郑母。郑母镇属今青州市(原益都县),位于市区东20公里,香山西南,康浪河北岸。郑母又设东郑、中郑、西郑三个村,郑玄旧葬处在西郑,当地老人尚能指出墓之所在位置。此处古称剧东,是因汉初设剧侯国,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东汉改为剧县,而郑玄旧葬地在剧县东部,故称。 所以青州郑母原名郑墓,后改谐音字郑母。这便是青州郑母的由来。
经济建设
工业企业
郑母镇农副产品郑母镇区位优越,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纵横交错,北依309国道、南临潍泰公路各5公里,胶王公路横贯东西,北距济青高速公路17公里,胶济铁路3公里,西距济南国际机场130公里,东距青岛国际机场170公里,距潍坊港40公里。
郑母镇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现已有工业企业近百家,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磁线、建筑建材、轻工、农药等行业为主体、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特别是“中晨铜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效益高,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其产品销往二十多个省、区。
镇党委政府优化结构,瓜菜总面积发展到4.5万亩;利用荒山荒岭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鸡鸭养殖大户35户,河北、王泉、程官、王盘等小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瓜菜、杂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工业上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建设工业城镇,先后引进了潍坊市航宇钢管、德利农林、鸿基化工、昌盛电缆、中嘉肥料、鸿溪工贸、旺源液压机械、龙迪工贸等一批大项目。同时,中晨铜材、康浪河淀粉、海军面粉厂、鲁源泵业等现有企业实现了规模扩张。 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20家,形成了机械、机电、电子、金属、化工、食品等六大门类,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以镇区为载体,形成了沿胶王公路郑母至赵坡5公里的隆起带,集贸市场和瓜菜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郑母镇西瓜郑母镇区平原丘陵参半,美丽富饶,盛产西瓜、蔬菜和各种名优果品,已建成四万亩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西瓜9500万公斤,各色时令蔬菜3000万公斤,苹果等干鲜果品2500万公斤。郑母山药、吉林菠菜、香山地瓜,以其特有的水质、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独特的色香味及口感,历史上就已成为特色产品。
郑母镇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镇政府驻地教育文化设施先进配套,小学、初中、高中齐全,已建成集邮电通信、供水供电、光缆电视、医疗保健等一应基础公益事业设施为一体,具有现代化载体功能的新型小城镇。体现淳朴发风的郑母集贸市场,集日逢五排十,绵延五里,每次参加交易人数高达5万人次。镇区商业网点已发展达600多家,经营品种齐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上级批准,在镇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占地60万平方米集商品批发、零售、休闲于一体的郑母商城。进商城经营的客户将受市镇两级政府对开发园区规定的一切优惠政策。
农业发展
郑母镇农业发展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部,距县城16公里,总面积129.16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4113户,20432人,耕地面积9.23万亩,人均4.4亩。郑母镇沟壑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年降水量250-450mm,分布不均,60%集中。
旱作农业项目是2007年省农牧厅、省财政厅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给农户每亩补贴27元的地膜来推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的示范。在2005——2006年 镇农技人员在我 镇新城、雷岔等村试验,全膜覆盖玉米比半膜的亩增产20%以上,2006年秋覆膜最高亩产可达625公斤,接近水地的产量水平。
为了摆脱旱地农业受制于水的困境, 镇上在全面推广地膜半覆盖栽培技术的同时,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该技术变地膜半覆盖为全覆盖垄沟栽培,变只在垄面覆膜为垄面、垄沟全覆膜,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温效果,从而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全膜玉米栽培比地膜半覆盖栽培亩增产72公斤,增幅20%。该技术主要在石滩、新城、碧玉、雷岔等4个川区村推广,涉及12社780户,以种植玉米为主,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2500亩(秋覆膜700亩,顶凌覆膜1000亩,春覆膜800亩)。其中石滩示范点面积1500亩,涉及7社480户。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干旱地区最适宜的旱作农业技术,在连续4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全膜玉米长势仍然十分良好,干旱没有对全膜玉米造成威胁。因为该技术具有保墒增温、降水叠加、雨水富集、增产增收的特点,大旱之年,在其它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全膜玉米成了唯一的产粮希望。
郑母镇洋芋郑母镇还建设了洋芋栽培基地。引进培育良种,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启动完善销售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南岔、朱川两村建成2000亩洋芋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南岔村推广洋芋机械化耕作技术500亩。在雷岔、赵河、阳洼等村一带建成2000亩洋芋种植示范带,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陇薯6号等新品种380吨;确保新修梯田全部种植良种洋芋,并通过串换良种,健全 镇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并确保全 镇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二是建设蔬菜基地。以新城村无公害辣椒为品牌,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发展早熟甘蓝蔬菜。蔬菜种植由新城村延伸到石滩、玉关、小河等川区村,年种植规模性蔬菜1000亩;三是建设育苗基地。小河村育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育苗面积,增加苗木品种。2007年,小河村育苗基地增加果树、枣树、槐树等苗木品种,把小河育苗基地建成全 镇乃至全县最大的苗木基地;四是建设草畜基地。优化畜种结构和畜禽结构,突出发展舍饲型、草食性养殖,使肉牛肉鸡獭兔等特殊养殖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壮大雷岔草畜基地的同时,在赵沟、南岔等村新增优质牧草6000亩,使全 镇草畜产业不断壮大。五是建设药材基地。在分散种植的基础上,适当集中连片,壮大规模。在小河、玉关、雷岔、朱川等村沿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逐年向其他村辐射,使全 镇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城镇建设
郑母镇建设郑母镇以兴修梯田为主的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的筹资办法,机修老板与村上签合同,村上付款。其中1000亩以上的点5个(上岔湾点、张家湾点、野狐湾点、姚咀梁点、岳岔李家湾点),500亩以上的点6个(老虎湾点、南岔点、冉窑点、李川点、赵沟点、阳洼点),其余各村都规划了200亩以上的点。 已投入推土机30台,完成机修面积3000亩,力争11月底全面完成实现梯田化镇的目标任务。二是以集雨节灌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坚持抓水兴水,“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走“水、田、林、草、路”相互配套的旱作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要利用地形优势,结合机修梯田,修建塘坝,增加灌溉面积;三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补植补造和管护力度,抓好偏远陡坡地里6000亩紫花苜蓿草产业开发,使全镇生态环境治理程度提高到30%;四是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的地膜覆盖工程。在石滩、新城、碧玉、雷岔等4村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2500亩,涉及12社780户。全膜覆盖玉米比半膜的亩增产20%以上,秋覆膜最高产量可达625公斤。五是以农村“四通”(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投入推土机4台,修通了碧玉至陈山、碧玉至朱川、李川至黑石头、坡头至玉关等镇村、村社农路10条60余公里,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养护道路16.1公里。韩岔至赵河通达工程投入资金21万元,长6公里,现已全面竣工,通车使用。有线电视在扩大新城、碧玉两村覆盖面的同时,要延伸到雷岔等村。
三是充实力量,从机关选派能人。对软弱涣散的村或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选派机关干部驻点帮扶。其次,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实现规模拉动。郑母镇按照区域化布局,培植了瓜菜、杂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去年全镇共发展标准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2个,建设农贸市场14个, 郑母镇科技示范基地共培植各类树苗8万棵。第三,扎实抓好实用科技知识培训和推广,实现科技推动。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规模不断扩大,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2公里,商居两用楼达到1000多间,镇区商业网点达1500多家。文化、教育、道路交通、邮电通信、供电、光缆电视、医疗保健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著名人物
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郑母村,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等,其均葬于原籍,被称为四大御葬,其生前活动遗迹随处可见。特别是1983年发现的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成为举世珍宝。
王曾
王曾“连中三元”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郑母村人。三元状元。
赵秉忠
赵秉忠与“状元卷”中国科举制度有着将近1300年的历史,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试卷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郑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李守力
李守力,山东青州人。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项目经理(建筑专业),现任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易经研究院院长。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二十年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易学、风水、儒学、道学、佛学、养生等方面均有涉猎,尤其在哲学、地理学、人文学、命理学、堪舆学、奇门学等传统技艺方面有特殊的爱好。
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人(古北海青州),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天文历算,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
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遍注群经。郑玄一生著述达百余万字,其中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郑玄所注群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又注《尚书大传》、 《周易乾凿度》 、《乾象历》等。此外又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谛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郑玄注经,皆兼采今古文,集汉代经学之大成。范晔《后汉书·郑玄传》评论他的经学成就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郑玄的论著多散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郑玄佚著多种,略可见其遗说。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3 15:00
目录
概述
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