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璇,女,汉族,1936年8月出生,广东梅县人。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
汉剧花旦王。1954年入福建龙岩地区群声汉剧团,习小生、青衣、花旦。聪颖灵慧,学习刻苦,学习2年即为该团主要演员。由于她钟情闽西汉剧,加上自身勤奋刻苦,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在王玉兰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很快成为闽西南和粤东一带的知名演员,被誉为汉剧金嗓子。
人物经历
1936年,邓玉璇出生在广东梅县。她从小酷爱艺术,天生一副好歌喉,在学生时代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表演天赋。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走上舞台,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驰骋。机遇总是垂青执着追求艺术的虔诚者。1955年,一次机遇从天而降,邓玉璇如愿以偿。
那年夏天,福建省龙岩专区汉剧团应邀来到广东梅县演出,以华丽的妆扮,闪亮的布景,吸引了广东观众,更以一出又一出曲折动人,如泣如诉的剧情深深地感染广大观众的心。观众中,有个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少女,为那动人的故事而流泪,为那神秘的表扬而陶醉,为那美妙的唱腔所倾倒,痴迷得几乎走火入魔。龙岩专区汉剧团一个村镇一个村镇地巡回演出,她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地紧紧相随,百看不厌。
一个强烈的念头滋生在她的心头。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走进后台,红着脸问剧团的领导要不要招收演员。该团名演员王玉兰一看这女学生修长的身材,漂亮的脸蛋,一听她那天生缘分亮丽的嗓音,就觉得她是一个好苗子,时任该团副团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坤福(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也十分欣赏她的艺术天赋。于是,剧团答应收她为徒。
这个女生正是邓玉璇。从此,她与闽西汉剧结下不解之缘,而
闽西汉剧也喜得珠玉。
玉音绕梁振汉音
剧团安排邓玉璇习青衣、花旦、小生。她聪明伶俐,有文化功底,具备专业条件,能虚心而刻苦地学习,博采众长,不到二年,就成为剧团的
台柱子之一。
1956年10月,邓玉璇首次上省演出,一举成名。她主演传统汉剧《大闹开封府》、《
百里奚认妻》、《
昭君和番》等,既能演各种类型的小生,又能扮不同身份的小姐,尤以俊美的扮相、清亮的嗓音、传神的表演深得
魏金水、
刘永生、
伍洪祥等领导的好评,并深受千万观众的喜爱和钦佩,一时红遍
福州,被誉为汉剧
金嗓子。
邓玉璇红遍全省始于1957年元旦。其时,龙岩专区汉剧团首赴
厦门公演,她主演的《百里奚认妻》一炮打响,《
厦门日报》等新闻媒体好评如潮,每场演出,戏迷们都奔走相告,一睹为快,盛况空前。一时间,欣赏邓玉璇演出成为鹭岛一大盛事,戏迷们从厦门追到
漳州,又从漳州追到石码,甚至特地奔赴
龙岩来看她的表演。
面对蜂拥而来的鲜花、掌声、赞誉,邓玉璇并没有陶醉于巨大的成功中,而是精益求精,勇于改革和创新。
以往,闽西汉剧由于长年在旷野高台演出,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年代,为了能让观众听见,定调较高,因而音较尖细,音域较窄,旋律单一,行腔也较生硬。另一方面,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少老艺人不太讲究发音、吐字。邓玉璇发现这一困扰闽西汉剧发展的问题后,深思熟虑改良之路。为了能更好地塑造角色,表现曲折迭宕的情节,抒发角色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她对汉剧旦行的传统唱腔和唱法进行了大胆革新。首先,她把闽西汉剧的调门降为“E宫”:这种调门符合人体发音最有效的音区,也是旦角唱腔主旋律活动的主要音区。其次,她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在发音、吐字、运气、归音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次,她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发展和创造了若干新腔、花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圆润婉转优美的演唱风格。
社会主义新中国日新月异,古老剧种闽西汉剧能否适应和及时反映现代生活?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1958年, 剧作家陈平创作了传奇剧《
陈客嬷》。为了生动逼真地塑造闽西大革命时期陈客嬷这位英雄母亲的形象,邓玉璇甩开惯熟于己的公子、小姐角色,深入英雄母亲的家乡体验生活,走访许许多多的知情者,并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精心揣摩角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闽西汉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陈客嬷》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演,一公演就轰动了全省,赢得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陈客嬷》与邓玉璇的名字不胫而走,《陈客嬷》成为闽西汉剧划时代的剧目,邓玉璇成长为闽西汉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从此,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闽西汉剧成为福建省六大剧种之一,迎来了辉煌时期。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西汉剧榜上有名。
德艺双馨
为了闽西汉剧事业,邓玉璇在闽西成家立业,担当了表演家和贤妻良母的双重角色。正当她风华正茂、大展宏图之际,“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把她卷进“
才子佳人”、“
反动学术权威”之列。她受尽批斗和凌辱,甚至险些丧生。
剧团解散了......
对艺术孜孜以求的邓玉璇在苦苦地等待着文艺春天......
春意渐暖,闽西开排革命历史剧《灵川潮》,邓玉璇应召主演梅嫂,上省汇演,尔后到厦门、泉州各地和部队驻地公演。毕竟观众喜欢她的戏,她的演出一如既往地盛况空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界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邓玉璇的艺术生命重新焕发出旺盛的创造力。她先后主演了多部剧目,屡屡获奖。
1984年,她主演历史剧《史碑案》,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戏剧汇演,荣获演员奖。1986年,她主演历史剧《春娘曲》,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汇演,荣获全省表演最高奖——优秀演员奖。
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多家唱片公司慕名而来,多次为邓玉璇录制个人演唱专辑,并将唱片和录音盒带向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带发行。国内多家电视台、电台多次找她进行专题采访并作专题报道,播放她的演唱曲目。她也曾应邀进京和出访新加坡,以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对观众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博得了广泛的声誉。知音千古此心同,海内外戏迷已深深地迷上了她的节目。
1989年8月,国家一级演员邓玉璇应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的邀请,参加该会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以“知音千古此心同”等汉剧唱段博得来自世界各地几千客家名流的阵阵掌声,被海内外观众誉为“中国汉剧的花旦王”。
梅花香自苦寒来。邓玉璇为
闽西汉剧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无论是日常排练,无论是上台演出,她都心中装有观众,在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下功夫,确保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终成大器。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当她全家移居厦门时,她选择留在龙岩艺校工作,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为传承和发展闽西汉剧事业奉献满腔的心血和热忱。这种敬业精神和完美艺德,深深地感动着艺坛。她的高足伍银莲多次提到:“邓大姐是我的良师益友,长期以来,她不但手把手地教我演戏,还推心置腹地教我做人,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邓大姐的谆谆教悔,都凝聚着她的心血。闽西汉剧的辉煌,和邓大姐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近年,她移居
厦门了,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闽西汉剧,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挚诚之心不减当年。
人物轶事
闽西汉剧表演艺术家邓玉璇1996年退休,可是她却要求“就地安置”。人们很难理解她的“徒弟迷”:丈夫和孩子早已定居厦门,而她孤身一人,留在龙岩,七年培养了四代徒弟。现在,只要龙岩艺校一个电话,她又乐此不疲从厦门赶回龙岩指导学生……
闽西汉剧是福建六大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粤赣台以及东南亚地区。闽西汉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与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素有“南国牡丹”之誉,2006年入选我国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玉璇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
邓玉璇,1936年生于广东梅州,7岁时父亲经商遇害,她被送人做养女。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聪明伶俐,深得大家喜欢。小时,她常跟养母去看汉剧。中学时,她常被老师叫上台唱歌,胆子大了,她还模仿小姐采花扑蝶的动作,一下课就在班里唱起“十八相送”。原来,她已经痴戏成迷了。有一次,梅州汉剧团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邓玉璇一连看了十个晚上,“
十八相送”已经会跟着哼唱了。
她与闽西汉剧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54年暑期。龙岩汉剧团应邀来到她的家乡演出,演员美丽俊俏的扮相,如泣如诉的剧情,婉转悠扬的唱腔,深深地打动了邓玉璇。一天,她壮起胆走进剧团住地,问师傅要不要招收演员?说完,她就紧张得脸红了。恰巧,剧团正要招年轻演员,师傅一看她穿白衬衫吊带裙,修长的身材,姣美的面容,一副清纯的中学生模样,心里喜欢,叫她试唱,竟有天生的假嗓。师傅嘀咕一阵后,说:“你回家迁户口吧!”邓玉璇喜出望外,一阵风跑回家。不料,母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可是,邓玉璇主意已决,教导主任拍桌子也没劝回她。
后来,邓玉璇分给王玉兰老师为徒,但其他艺人见其虚心好学便倾囊传艺,她得以博采众长,兼习青衣、花旦、小生。每当凌晨练功,王玉兰要她夹着铜钱走碎步,膝不能弯,身不能晃,走到小腿发麻,大汗淋漓,还要练嗓子、学身段、耍刀枪……1956年10月,邓玉璇主演传统汉剧《大闹开封府》《昭君和番》等,以扮相俊美、嗓音清亮、表演传神,红遍省城,被誉为“汉剧金嗓子”。1957年,剧团首赴厦门公演,她主演的《百里奚认妻》一炮打响,盛况空前,新闻媒体好评如潮,戏迷们奔走相告,一睹为快,有的从厦门追到漳州,又从漳州追到石码……
邓玉璇并没有陶醉于掌声。她发现闽西汉剧历史上在旷野演出,定调较高,音较尖细,音域较窄,旋律单一,行腔较硬。为了更好塑造角色,叙述情节,她对传统唱腔唱法进行了大胆革新。首先,她把闽西汉剧的调门降为“E宫”。其次,她发展和创造了不少新腔、花腔,形成了圆润婉转、独具韵味的演唱风格。1958年,她主演闽西汉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
陈客嬷》,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演,轰动全省,被选为晋京参加国庆献礼剧目……
“文革”时期,邓玉璇被打成“
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批斗凌辱。改革春风吹起,她的艺术生命重新绽放。她主演了《西厢记》《白蛇传》《秦香莲》等剧目,塑造了上百个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被授予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7年,她主演历史剧《春娘曲》,荣获全省第十七届戏剧汇演表演最高奖——优秀演员奖。1989年,邓玉璇应邀出访
新加坡,她演唱《白蛇传》等传统选段,引起来自世界33个国家几千名流的强烈反响,新加坡《
联合早报》称她为“中国汉剧花旦王”。香港多家唱片公司为她录制个人演唱专辑,并将唱片和录音盒带向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发行。
“你们将来一定要超过我,这才是我的最大理想。”邓玉璇总是对剧团或艺校的学生说,“别人不理解我,我自己理解自己就行了。”她辅导时对学生很严格,学生几乎都被她训哭过: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嘴形,一句唱腔,她都不含糊。但学生们都理解她,喜欢她。那年因为评职称,她暂时被调回汉剧团,学生认为无法再听到邓老师上课了,就开始哭,全班大哭。第二天,是李老师的课,学生还一直哭个不停,弄得李老师发火了。后来,邓老师又回到艺校。一次她摔跤左手跌断,吊着膀子给学生上课……
1983年,福建省举办首届“水仙花”青年演员戏曲表演比赛,龙岩共获17块金银铜牌,她的学生占了1/3。2008年她辅导的陈萍参加省水仙花比赛获优秀新秀奖,2009年学生胡婷获福建戏剧会演演员奖,2010年陈萍、沈亚婷分获水仙花、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奖……她荣获优秀教师辅导奖。她在文章中写道:我的一生都献给了闽西汉剧事业,为了使“南国牡丹”更放异彩,我愿意发挥余热,学生超过我才是我最大的愿望。回首人生,我的心得是: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心地善良,真情待人,勤恳工作,该得到的都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