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与技术
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遥感科学与技术,所属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着眼于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客观世界中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
遥感分类
微波遥感
主要开展地物微波辐射特征以及土壤水分雪水当量冻融过程和植被叶片含水量等参数的微波遥感反演算法研究。拟结合近几年微波遥感器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模型和地面试验系统,促进参数反演算法的开发和提高大尺度被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可信度。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基于星载辐射计的土壤水分被动微波遥感估测算法改进,以及裸露随机粗糙地表辐射参数化模型的发展;
(2)考虑多次散射的积雪参数化模型的发展;
(3)冻土介电常数模型和开发及实验测试系统的研制;
(4)地基4波段8通道微波辐射计试验系统的联合开发,并成功运行,取得了可靠数据。
水文气象
重点研究水文气象参数的遥感反演算法,以及遥感数据在水文气象模式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拟以蒸发散为重点,结合陆面过程模式和地面试验,研究地面站点观测数据的面尺度拓展理论和方法。
(1)首次成功应用了大孔径闪烁仪、涡度相关仪与波文比-能量平衡装置等组成的通量观测系统,结合足迹模型获取了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像元尺度的通量实测值
(2)在北京密云大兴河北馆陶县建立了以大孔径闪烁仪、涡度相关仪与自动气象站为主要观测手段的遥感地面验证站;
(3)结合多源的卫星遥感信息,建立了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水热通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环境遥感
面向陆地表层过程、人类生存环境监测需求,以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为主要应用目标,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展遥感应用研究。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建立基于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模型,并估算了全国NPP;
(2)利用遥感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地表蒸散并分析了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
(3)定量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研究成果
重点围绕反演理论与方法、遥感产品优化等开展研究工作,已形成丰富的成果和数据积累。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建设,完成3万余条数据的收集和采集;
(2)提出了基于USM-IM(不确定性敏感性矩阵)的信息流控制方法,实现反演过程中分阶段的定量化;并选择集合卡曼滤波遗传算法数学方法应用于多阶段反演。
(3)研制了机载多角度遥感成像系统AMTIS)实验样机用于获取可见、近红外热红外3个波段9个角度的机载多角度多光谱图像,在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组分温度的反演和农田旱情监测方面具有优势;
(4)数据同化系统正在建设中。
参考资料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江苏师范大学.2017-5-2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9 19:14
目录
概述
遥感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