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记》,元代碑记,
建州儒学正安思道为纪念
兴中州达鲁花赤阿拉那失里创建通济桥而作。《通济桥记》原碑于1957年从朝阳县喇嘛庙(
佑顺寺)大门内屏墙中拆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险阻既远,民定厥居。曰川曰陆,舟车所通,人力所至,莫不有当行之路。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讥之以惠而不知为政。有曰:岁十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夫明桥之说其来远矣,厥后有司者治之尔。
粤
营州者,慕容氏之故城也,其人杰地灵,山川形胜,载在传记,昭昭然矣。历代诗人赋咏其间,有甲于他郡之目。去城之东,
和龙山下,有水曰凌江,会夏五六月之间,霖雨大作,泛滥横流;逮乎春冬之季,水忽凝泮,输蹄是阻,实为艰哉。由是本州官
提调每岁期以八月巳日,移文各乡
社长,家喻户晓,派夫聚役,架木覆土而成。苟取一时之利,未几时而圯坏,肥其官而役其民,所耗甚巨矣。于戏。及公之来,以提调是事为己任,图集后功,务除前弊,募力集料,所需木植等物,不以毫分取于民。随宜视办,使盈其数。委
皂隶之能者,督工造作,众役迭兴,公余靡不亲莅之。经营之始,戒以勿亟,不日僝功,而成大路矣。
观其鹊羽填江,固不足谓之奇;虹腰跨海,亦未足言其状也。栉列劈凌之柱,峰杠贯板之钉。载咏载歌,既坚既好。
樵苏释
朝涉之忧,遐尔赞日隆之美,皆曰不假舟楫,济人于通津。语云:仁者先难而后获,唯我监侯之谓也。彼或有是心无是政,废公道以市私恩,违正理而干虚誉者,其可与公同年而语哉。予闭户读书,置余事于度外。郡之
耆老张仲达,一日扶杖而来,征予为记,以叙其事。予采途人之颂,以通济名之,俾铲诸石,以俟后之为政者,过此桥观此碑,亦将有感于斯文也。
据碑记内容可知,元朝
至正九年九月
兴中州地方官阿拉那失里修建的通济桥竣工。该桥架在凌江(今
大凌河)上,通向
和龙山(今
凤凰山),是一座木结构桥。参与建桥的
孝行乡社长张仲达邀请建州儒学正安思道撰写了这篇碑记,并于当年十月刻石立碑。
原碑于1957年从朝阳县喇嘛庙(
佑顺寺)大门内屏墙中拆出。《通济桥记》原文今收录于《
朝阳县交通志》、《朝阳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等文献中。原碑石现已不存。
2、达鲁花赤阿拉那失里:
达鲁花赤是元代官名,是所任辖区内最高地方官。阿拉那失里是人名,时任兴中州达鲁花赤。
5、子产听郑国之政:出典于《
孟子》。
子产主持郑国的行政,用他的专车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是个好人,却并不懂治国理政。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
8、
和龙山:在兴中州东,今朝阳市
凤凰山。《
元一统志》:“和龙山在兴中州东,南北长六十里,东西广三十里,一峰特耸,号曰天柱孤峰。”
9、凌江:即
大凌河。《元一统志》:“大凌河自建州界流经兴中州东南,下流入义州境。”
11、
社长:元朝时基层组织,每50家编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的汉族地主当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