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金沙瞿家园张公祠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的景点
瞿家园张公祠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张謇祖籍地)的景点,建于1924年。
景点简介
张謇在世时多次在不同场合,自述自己的籍贯和身世,1885年秋张謇参加应天府乡试,在《钦命四书诗题》中写道:“张謇,字季直一字处默,行四,咸丰癸丑年五月二十五日吉时生,江苏通州优贡生民籍……”;在《甲午恩科殿试策》中自述:“应 殿试举人臣张謇,年三十七岁,江苏通州人……。
在通州经济开发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三环路”对东,穿过新通掘公路,沿着宽阔整洁的水泥村道再走大约2公里,便是旧时的瞿家园所在之处。这一带原是风景秀丽的乡村田园。清代乾嘉年间的金沙诗人孙兆祥《过进鲜港》诗中云:“风急孤帆浪泼天,苍茫云渚望中悬”,“村树迷离青嶂外,渔舟牵若夕阳边。”瞿家园就在这个“夕阳边”。也就在孙兆祥留下这首诗篇的年代,张謇的高曾祖从通州石港泛舟到进鲜港西岸定居下来。
瞿家园是张謇家族嫡系祖先的“根”。经历过一百多年风雨的张氏家祠,乡人曾经在里面办过村塾,以后改为初级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称霞中小学。张謇在撰述自家世系的文字中说“先世已不可考”,而把瞿家园定为嫡祖始居之地。
据“瞿家园”的老人叙述:张謇在世时每年清明前后,都要乘汽艇来此扫墓,四邻八乡的穷人每年在此等候状元公的施舍,张謇命人用箩筐抬着铜板,沿途分发给穷人,场面十分可观。在“张謇日记”中有关张謇来金沙祭扫高、曾祖墓的记录多达26次,1922年对赎回“张公祠”所在地的土地及设想,日记也有明确的记载。张謇在1924年兴建“张公祠”时,在该祠内开设了“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元臣是张謇的高祖——张元臣,因小学坐落于当时的霞中村,该校解放后改为“霞中校”,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生源减少而关闭,后改为成人校,也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关闭。“张公祠”是张謇在世时修建的多座祠堂、家庙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座祠堂。“张公祠”3面环水,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其建筑用砖,多为南通城墙拆下的长条砖,东西厢房与正房有走廊相连,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和学术价值,2007年通州市人民政府对“张公祠”的11间房屋,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人物简介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籍贯通州。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2006年10月2日,在通州区金沙镇进鲜港村30组瞿家园“张公祠”东厢房的原门廊中,发现用石灰封于墙壁中的133字的由张謇题写的石碑一块,碑长42厘米,高34厘米。碑上镌刻张謇先生手书的《谒墓祠排律二十六韵》全文。
张謇日记中也记载:“二月二十四日。阳三月二十八日,扫金沙墓,西亭惟退翁挈二子行。有《谒墓祠排律》,1924年3月28日,墓祠落成,张謇与张詧及其二子专程到瞿家园行礼拜祭,张謇并亲赋《谒墓祠排律二十六韵》诗一首,并于当年五月刻碑镶嵌在墓祠门堂墙上。《谒墓祠排律二十六韵》碑文鉴证了张氏嫡系祖居之地,同时说明了通州张氏宗族的历史渊源和家世变迁情况。全诗如下:
退翁赎先大父幼家金沙时为人剥蚀之田,建墓祠与塾,计一百二十年矣,落成,率同谒告,恭赋排律二十六韵
黄帝肇青阳,张星亦著张。汉推金许并,吴与顾朱翔。
始徙终元代,旋分列十房。三朝参夏狄,一水接虞狼。
我族农相禅,支条远莫详。礼征由祢上,亲数服缌当。
王父高无尚,慈孙典不忘。籍谈闻故事,陆氏有荒庄。
先祖嗟孤露,邻姻正独强。诱之科博负,逼甚纳田偿。
已尽南东亩,随抛六七堂。上留穷告诉,中路孑彷徨。
天假齐髡赘,人休重耳亡。未嫌鄫袭莒,还序魏先唐。
忠厚迁岐又,艰难启楚方。再传鸰翼翼,五世凤锵锵。
庙例迁宗纪,坟都合葬防。秦人惭诳璧,郑伯肯归祊。
百变乾坤运,重轮甲子光。崇封归马鬣,广兆斥牛场。
陈蘖苏条茂,新哇宰树芳。栖灵求密迩,顺俗却辉煌。
区宇龛当坫,依门塾在厢。恭维昭德旧,亦以牖童狂。
岁祀凭租课,田歌替乐章。仍云式耕稼,勤俭奉蒸尝。
此诗记述了张姓的来历和张姓祖先的显赫门第;并叙及元代末年始祖张建从江南常熟迁来金沙场,继而衍为十房,又讲到本支自石港迁来瞿家园后的家庭变故,最终笔锋一转而述及“重轮甲子”后收回和修整故居的兴旺景象,并对后世永守祖德寄寓了深切的厚望。
张謇的高祖、曾祖、祖父世代务农,颇有资业,“瞿家园”是其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在“张公祠”东南约100米的地方,原有张謇高祖、曾祖的祖坟,占地约有半亩田,墓区种有冬青树和柏树,1958年在“平整土地运动”中被毁。张謇在1924年兴建“张公祠”时,在该祠内开设了“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元臣是张謇的高祖——张元臣,因小学座落于当时的霞中村,该校解放后改为“霞中校”,1980年代后期因生源减少而关闭,后改为成人校,也于90年代初被关闭。“张公祠”是张謇在世时修建的多座祠堂、家庙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座祠堂。“张公祠”三面环水,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其建筑用砖,多为南通城墙拆下的长条砖,东西厢房与正房有走廊相连,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和学术价值,2007年通州市人民政府对“张公祠”的11间房屋,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张謇1853年生于海门常乐镇,他的祖上曾多次迁徙,其路线经过大致为:元代末年始迁祖张建由常熟土筑山迁金西三姓街后,繁衍十房,其中的一支迁石港(支条不详),张謇的太高祖张启祥名阙,即居住在石港,也就是张氏分支的第十一代了,启祥有二子,元臣与元相,张元臣即张謇高祖,乾隆年间张元臣携其子张文奎(张謇曾祖)等全家由石港迁金沙场东五里庙河南头总“瞿家园”,张文奎夫与其妻姚氏生有一女三子,长子朝余成婚后迁居于余中务农;二子朝选不安于农田耕作,执意外出谋生而不归;惟有第三子朝彦年纪虽小,少年老成,孝敬父母,深得父母疼爱,并被送入私塾念书。嘉庆年间张朝彦因父母早亡,受人骗赌,输光了在“瞿家园”的家产,孓身来到金沙镇谋生,后为在金沙镇做瓷器生意的东台人吴圣揆(后迁海门常乐镇)招为女婿,张朝彦成家后在金沙镇生下长子张彭年(张謇父亲,1818-1894)等子女后,不愿连累岳父母家,举家迁往通州西亭,张謇的父亲张彭年与葛氏夫人生有老大张誉及老五张警,老五早年夭折,成家后为照顾在海门常乐的外祖父吴圣揆,纳妾东台人金氏生下长庆(张謩)、长春(张詧)、长泰(张謇),因张朝彦是入赘女婿,张謇原先随外祖父姓吴,学名吴起元,直到26岁才改名张謇。
张謇早年,其父张彭年在常乐镇祖宅老屋前盖了一间书房,在书房的东侧种了五棵柳树,以纪念晋代诗人陶渊明。张謇21岁开始在这间书房里记日记,并命名它为《柳西草堂日记》,1894年以后张謇主要活动在南通城里,但每年春节、清明前后,几乎每年都要和亲人回到瞿家园祭祀祖先。张謇一生万分敬重和怀念祖先的深情厚德。同治十三年(1874)农历二月十六日,在日记中写道“早起扫墓毕,即至金沙扫墓,午后由金返,瞿亲恐御夫迷途,送十里乃返……。”这是他一生所留文字里对家族扫墓祭祖的最早的记载。此后常年春日,张謇、张詧兄弟约同依次扫墓祭祖,后来几乎形成了一条固定的路线:通城三元桥张氏茔地——通州西亭——金西大祠堂——瞿家园墓祠——海门常乐镇。每次船靠瞿家园河边时都在黄昏时刻,张謇与家人在船上休息一夜,第二天东方曙光乍露时,并率众人整装,恭恭敬敬步入祠堂进行拜祭。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3:08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