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40—8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
咸宁市
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由于通城地处湘语、赣语和
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
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通城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操通城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东南部是楚国的边境,与东边的越国接壤。虽然处于楚国境内,但通行的却不是
楚语(今湘语的前身)。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
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
楚言,误称之“
吴语”。到了北宋时期,
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
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
但由于靠近古楚语的发源地,同时与湘语区接壤,使得通城话有很多楚语的特色词汇。如“伢(孩子)”(湘语、赣语)、“崽(儿子)”(赣语、湘语)、“
娭毑(老妇人)”(湘语)·······
1949年中国基本统一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加大中国语言统一工作的力度,赣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因而处境堪忧。中国大陆政府为了“
推广普通话”而严格限制在公众场合中使用地方语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广播 、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北方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普通话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
饶有趣味的“
塑料普通话”。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发展本地文化,保存本地语言,赣语也逐步走上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