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处理(Annealing ),主要是指将材料曝露于高温一段很长时间后,然后再慢慢冷却的热处理制程。主要目的是释放应力、增加材料
延展性和韧性、产生特殊
显微结构等。
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
金属热处理工艺。
退火热处理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
再结晶退火。退火
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
拉伸试验来检测,也可以用
硬度试验来检测。许多钢材都是以退火热处理状态供货的,钢材硬度检测可以采用
洛氏硬度计,测试HRB硬度,对于较薄的钢板、钢带以及
薄壁钢管,可以采用
表面洛氏硬度计,检测HRT硬度.把钢加热到
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在炉中或埋入炉中或
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使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
平衡状态的稳定的组织。
②软化工件以便进行切削加工;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工件的
机械性能;
用以细化中、
低碳钢经铸造、
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
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
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
铁素体全部转变为
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用以降低
工具钢和
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
珠光体中的片层状
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
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
切削加工。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
托氏体或
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用以消除
金属线材、薄板在
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
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
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
团絮状石墨。
用以使合金铸件
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
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
均匀分布后缓冷。
加热温度在Ac1~Accm之间,
冷却速度:在500~600℃以上时,碳钢是100~200℃/h,
合金钢是50~100℃/h,
高合金钢是20~60℃/h,主要用于
过共析钢。
选用纯Fe作
填充金属对YG30硬质合金与
45钢进行
TIG焊试验。利用
扫描电镜对
退火前后的YG30/焊缝界面区的组织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纯Fe作填充金属,在1050℃退火后,
焊态的η相不变;在1150℃退火后,开始产生新η相;η相随
退火温度升高和
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加。退火时新η相成核于
WC-γ相界,吞并WC晶粒而长大,分布在WC颗粒的边界。
分别采用
LiF和2,9-二甲基-4,7-二
苯基-1,10-菲咯啉(BCP)作为聚
3-己基噻吩(
P3HT)/[6,6]-苯基-C61-丁酸甲脂(PCBM)体系聚合物
光伏电池阴极
界面层,研究了高温后退火处理对不同界面层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LiF界面层的引入,在活性层和阴极界面之间形成了较强的
偶极作用,从而改善了电池的性能,进一步高温热退火处理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界面作用,使器件的能量
转换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BCP界面层的引入,虽然阻挡了
金属电极Al到PCBM的
电子转移,导致复合减小,提高了器件的
开路电压,但是在进一步高温后退火之后,BCP界面层的
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使得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