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家是致力于研究运动医学的科学家。
概念
运动医学是一门运动及缺乏运动对机体生理、病理的综合性,属新兴的医学学科。从学科的目标与任务界定,运动医学通常可分为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临床工作主要涉及到医务监督、
运动创伤、运动员营养卫生、医疗以及兴奋剂检测几个学科领域。而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到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成份、功能及代谢对运动训练适应性或称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运动性伤病的组织、细胞及分子病研究;运动性疲劳与过度疲劳的发生机制、病生理改变以及消除疲劳手段的研究以及运动员科学选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运动医学家是致力于研究运动医学的科学家。
曲绵域
运动医学家,骨科学家。山东牟平人。(1925— ),中国运动医学专家、教授。山东牟平人。1949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医学院。历任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医科大学校长、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主编、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学专家组顾问、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动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康这专家咨询团成员,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及科学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运动医学先驱者之一。主要从事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机理、修复和再生理论、治疗条件及修补方法的研究。指出关节软骨损伤深达软骨下骨时,可通过关节活动对新生的肉芽组织的机械磨擦作用,使之化生成新的关节软骨。发现软骨损伤后的病理过程有自身免疫反应参与。用硅橡胶修补关节软骨缺损,为末端病人治疗原则提出理论根据。首次提出将腱止装置分为折屈牵拉型、滑车型、牵拉型等。主编有《
实用运动医学》、《运动创伤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卷》、《中国的运动医学》(英文版)等。
田得祥
1933年2月出生,河北省定兴县人。汉族。运动医学家、
博士生导师、教授。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于1982年5月—7月、1987年10月—11月去美国,1986年10月—1989年7月去日本留学访问及学者交流。现任运动医学研究所
运动创伤研究室主任。技术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运动创伤科研、医疗及教学工作。主讲运动创伤学。主要研究方向:关节软骨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对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原因机制、病理及临床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先后获国家体委委托科研基金一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对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为国内先进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医疗工作:负责领导运动创伤临床的医疗及预防,担负国家级运动员的创伤防治及康复工作,多年来很多优秀运动员经过治疗重返运动场为国争光。
田得祥主要从事关节软骨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其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除日常的临床工作外,他同时担负国家级运动员的创伤防治及康复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先后获全国科学技术奖,国家体委(体育总局)
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委奖等许多奖项;1991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者奖;曾任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医疗组专家组组长;2004年被聘为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医疗组专家。他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著有多部医学书籍:专著《
实用运动医学》,合著《运动创伤检查法》,参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册、《
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等,并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1名。
田得祥现兼任中国运动医学会委员,《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北京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踝足外科组成员, 北京体育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医学顾问等职。 2008年,奥运火炬从田得祥手中传递。
陈世益
1958年11月生,浙江临海人,九三学社社员。医学博士,教授,复旦大学骨外科学与运动医学博士生导师,专业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微创外科。现为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研究室主任、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主任、卫生部(上海)骨科关节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ISAKOS中国关节镜与运动创伤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
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AFSM)科学委员,
美国匹兹堡大学骨科-运动医学和膝关节外科临床研究Fellow,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圣乔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与肩关节外科注册骨科医生。同时还担任“国际汽联F1中国医疗主管”、“国际摩联MotoGP中国医疗主管”及 “A1世界杯汽车锦标赛中国医疗主管”,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三大汽车赛事于一身的医疗主管。2004年获“华山医院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九三学社中央优秀社员”称号;2006年获第九届“吴介平医学研究-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协会-骨科专业恩德思内镜医学奖”。
1982年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同年分配至浙医二院骨科工作4年;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运动
医学硕士学位(导师李鸿儒、许胜文、范振华),1987-1988年赴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修运动创伤关节镜外科,1989年毕业后留本校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工作至今;分别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教授(1997);在职攻读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导师顾玉东院士)。2001年起担任复旦大学外科学和运动医学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担任
香港中文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泰山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运动医学兼职教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
陈世益教授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多次赴国内和欧美学习,师从国际著名的骨关节专家学习骨科运动创伤、膝、肩、踝、肘等关节微创手术。在国内,1987-1988年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修,曾担任总住院医生,师从曲绵域、田得祥教授,较早开展运动创伤关节镜外科业务;1995年~1996年7月于瑞典LinkÖping大学医院进修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师从欧洲关节镜权威Jan Gilquist教授;2000年获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国际学者奖”,受ACSM资助于同年5月~9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骨科师从Ben Graf教授,进修运动创伤与膝关节镜外科;200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骨科,担任膝关节外科与运动创伤Fellow,跟随Freddi Fu和Savio Woo教授学习;2003年1月-2004年2月于澳洲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圣乔治医院骨科,师从George AC Murrell教授学习肩关节外科,担任肩关节外科与运动创伤高级手术 Fellow/注册骨科医生。2006年2月,师从韩国著名肩关节专家HS Kim教授和YG Rhee 教授,学习关节镜下巨大肩袖撕裂和肩关节多方向不稳的重建手术。
陈世益教授擅长膝、肩、踝等
骨关节病和运动创伤的诊治和康复,精通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开展膝和肩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髌股关节疾病、半月软骨及交叉
韧带损伤、肌肉肌腱和其它韧带损伤的治疗。作为国内及上海市运动医学学术带头人,较早开展膝、肩、踝、肘等关节镜手术、前、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半月板成形和修补手术、胫骨平台骨折微创复位手术、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肩袖修补术、肩关节不稳的盂唇固定术和关节囊紧缩术、肩周炎治疗、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外侧踝关节不稳Brostrőm韧带重建术、腘窝囊肿关节镜下清除术、髌股关节疾病综合矫形等工作。
开展对国产人工韧带和半月板的研究、髌股关节疾病的基础和临床,膝关节软骨和
韧带损伤重建,肩关节不稳防治,肩痛和
肩袖损伤,肩周炎发病机理和微创治疗,骨骼肌损伤促进愈合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
美国匹兹堡大学骨科担任膝关节和运动创伤Fellow,2003-04年澳大利亚悉尼圣乔治医院骨科担任肩关节外科和运动创伤手术Fellow/注册骨科医生。目前担任华山医院运动医学教授、外科学博导,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常委,全国骨筋伤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运动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等。曾受聘担任第八、九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运动医学与康复顾问,国际汽职F1赛车中国首席医务官。在骨科运动创伤方面有较深理论造诣与实践经验。在膝、肩关节和骨骼肌、韧带损伤方面,已中标12项国家、部委、市局课题基金。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美国运动医学会“国际学者奖”、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旅行院士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3篇,参与三本专著编写。
郑怀贤
1897.9~1981.10 ,河北安新县人,曾任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
郑氏幼读私塾,14岁开始拜安新人李而清为师习武、学习骨伤科8年,其武功和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后经李而清介绍,又先后拜武林前辈和高手北平的孙禄堂、魏金山为师,深造武功兼习医术。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极、形意、八卦、擒拿、飞叉等方面练就了一身过硬武艺,而且其医术医理得到系统完善。
30岁以后,先后在
上海中华体育会、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1936年,郑怀贤作为中华武术表演团11名成员之一,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进行武术表演,其飞叉绝技震惊了德国。 1944年到成都体育专科学校(现
成都体育学院)任教。 1958年和1960年,在当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和指示下,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成都体育学院建立了附属体育医院和运动保健系(1978年更名为运动医学系),郑怀贤教授任医院院长和系主任,亲自讲授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伤科诊疗、中药、按摩的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几十年来,运动医学系和附属体育医院为体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和运动医学人才,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有的还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宏扬中华医术,造福全人类。在他的带领下,成都体育学院逐步建立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传统骨伤科为特色的全国运动医学基地。
郑氏伤科学术是博采诸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体验而成。归纳出郑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顶,再加端送搬摇旋挂;郑氏伤科按摩13法,抚摩、揉、捏、揉捏、搓、摩擦、推压、摇晃、抖动、提弹、振动、叩击和按压;独创经穴按摩8手法,摩推按拿,分合揉掐:总结了郑氏伤科经验穴位55个。
郑氏治伤,重视功能,强调治筋。指出骨为主干,节为枢纽,筋肉为动,若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难屈;重视综合治疗,强调外治;重视医患结合,强调治“心神”;倡导医者练功力、手法,熟记解剖、方药等基本功。 其所创“一号新伤药”、“舒活酒”、“铁弹丸”、“三七散”、“
抗骨质增生丸”、“一号活络膏”、“
虎骨木瓜酒”等郑氏良方,以其独特功效,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
倡导医者练功力、手法,熟记解剖、方药等基本功。其所创“一号新伤药”、“舒活酒”、“铁弹丸”、“三七散”、“
抗骨质增生丸”、“一号活络膏”、“
虎骨木瓜酒”等郑氏良方,以其独特功效,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此外,郑老还善于学习别人经验为己所用。60年代初,选派自己的学生数人赴天津医院骨科向方先之、尚天裕等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
关节脱位,学习小夹板制作和使用技术,并独创了铁丝托板。使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成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骨伤科和运动创伤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