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后盆地是指
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又称
边缘盆地。水深约2000~5000米。与海沟、岛弧组成
沟弧盆系。弧后盆地在世界许多大洋边缘均有分布,以西太平洋边缘的最为典型。
弧后盆地又称边缘盆地,是板块消减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水深约2000~5000米。与
海沟、岛弧组成
沟弧盆系。弧后盆地在世界许多
大洋边缘均有分布,以西太平洋边缘的最为典型。
①边缘
海盆地及
弧间盆地。由于弧后微型扩张,一个火山
岛弧与大陆分裂,形成以洋壳为底的海盆,称为边缘海盆地;一个
火山岛弧经向分为两个
火山弧,中间的洋壳盆地称为弧间盆地。前者以我国南海和太和盆地为代表;后者以西南太平洋汤加-克马德克岛弧后的拉岛
海盆为代表。
位于台湾山脉东部的变质移置地体于晚第三纪末迁移并增生于台湾山麓地带上,并在西部
台湾山脉和
雪山山脉产生指向西的
推覆构造,从而使得原先的边缘海盆地受挤压剪切而转化为西部台湾
海岸平原和台湾海峡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一侧发育起来的推覆构造是 A型俯冲(见
俯冲作用)的一种标志。在此过程中通过重叠的断层而使地层增厚,并又被
褶皱。
前陆盆地常有油气生成和储集。
③弧后
转换断层盆地。弧后沿转换断层走向
水平运动形成的盆地。以北美
加利福尼亚湾为代表,其中以
浊流沉积和
浅海相沉积为特征,发育有3种类型地壳,即大陆型、过渡型和
大洋型地壳。
④弧后
硅铝层上
裂陷盆地。弧后大陆
岩石圈下的
地幔物质上拱和弧后微型扩张作用而形成的拉张型盆地。它以中国东部弧后盆地为代表,包括
松辽盆地、下
辽河盆地、
渤海盆地、华北盆地、苏北和南黄海盆地。这些盆地以具有陆壳结构和高热流为特征,往往以
生长断层为边界相间发生
地堑或
箕状构造和
地垒,显示其拉张的特点。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由于板块间的
俯冲作用,
岛弧裂离大陆或岛弧本身分裂而形成弧后盆地。弧后
硅铝层上的
裂陷盆地、边缘
海盆地及
弧间盆地等就是这种
弧后扩张的产物。
前陆盆地则是原先的边缘海盆地因受后期挤压而转化成为挤压性盆地。另外,弧后的
剪切应力作用则可形成加利福尼亚型的弧后
转换断层盆地。
关于弧后扩张的动力机制,尚有不同见解。一些学者认为板块俯冲引起热
地幔主动地底辟上涌,或引起次一级的地幔
上升流,可成为弧后扩张的动力。另一些学者注意到太平洋东缘的俯冲作用并未形成
边缘盆地,
俯冲带的存在还不是弧后扩张的
充分条件。他们认为弧后扩张可能与上覆板块和
俯冲板块之间
耦合不紧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