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2年2月4日,赵梓森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
1949年至1950年,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
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
1952年至1953年,本科就读于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
1953年至1954年,任南京电信局、沈阳电信局实习生。
1954年至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校教师。
1958年至1970年,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
1970年至1974年,任邮电部528厂工程师。
1974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
1983年至1987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
1987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
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3年起,赵梓森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中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
在20世纪70年代末,赵梓森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
在20世纪90年代,赵梓森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赵梓森多次率团出国考察,出席欧洲通信协会以及CCITT等国际会议。
根据2020年3月中国院士馆网站显示,赵梓森出版专著6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人才培养
赵梓森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首先要学好基础理论,辨别研究方向;其次要敢于质疑,对于老师讲授的方法提出疑问,做到举一反三。他还提倡独立思考,“创新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法”。
赵梓森认为,国学是中国自己的思想体系,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会强大。
根据2020年3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网站显示,赵梓森先后培养博士生9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赵梓森曾担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国家光纤通信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协会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邮电部科技委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中国通信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顾问,湖北省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个人生活
赵梓森父亲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母亲靠做缝纫活儿、销售小商品贴补家用,供养8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赵梓森的妻子是范幼英,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赵梓森最大的爱好是拉小提琴。高中时期起,赵梓森就开始拉小提琴,直到80多岁后,由于手指灵敏度下降,才开始放弃拉琴,改听音乐。
人物评价
赵梓森是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湖北省人民政府 评)
纵观赵梓森的一生,是对实用科技兴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学报国理想。无论是风雨如晦还是阳光灿烂,无论是科研走进死胡同觉得山穷水尽,还是突然间灵感迸发柳暗花明,他都视作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安排。他都笑着面对,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中国科学报》、新华网 评)
赵梓森展现了坚持技术创新、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科学家的本色之美、丰富人生的沉淀之美。(《中国高新区》 评)
人物影响
2001年,赵梓森将湖北省政府评“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的50万奖金中的20万捐给穷困山区办一所小学,并命名为“梓森希望小学”。
参考资料
赵梓森.湖北省人民政府.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
赵梓森.最美奋斗者.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5:3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