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文
明清名士
赵弘文(1591—1673),名又作宏文,字东渊,号朴庵,家乡人称之为赵巡按、赵侍御,后人称之为官老爷。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赵弘文出生于泰安州岱东谷家庄,童年在谷家庄度过,入州学前与范惟粹同受教于乡儒吴时庭之门,弘文及长,博览群书,才思敏捷。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开始进入州学。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中乡举人。
初入官场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入京赴试中三甲三十八名进士。
明崇祯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其母逝世,回乡服丧三年。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复职于礼部行人司行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甲申泰安事变,李自成推翻明朝,起义军(大顺军)一部攻入泰城(泰安),建立地方政权;
五月三日,赵弘文在泰安密结明朝原任高唐营游击“忠义绅士”高桂及乡民徐来春等百余众发动政变,杀死大顺军防御史及其部将十余人;
五月四日,大顺军将领郭升攻克泰城(泰安),高桂阵亡,赵被俘,志不降辱。
五月七日,在押解北上途中闻李自成兵败身亡;
五月二十六日,因清军入关,大顺军溃散,赵得以逃回泰安;
明亡,甲申五月下旬,赵入山隐居。
出山仕清
清朝统治确立后,同科进士,已降清的山东巡抚方大猷屡屡致信劝赵弘文出山,赵开始以“老病累辞”拒绝,无奈之下乃出任新朝。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正三品)兼督沿海综核,后改任巡按苏松常镇等处监(兼)督治(沿)海综核将领。
辞官回乡
顺治三年(1646年),任满回朝之后,惟文卷书童,别无他物;
八月,赵弘文疏荐、故明詹事府少詹事吴伟业、修撰杨廷鉴、都给事中钱增、御史李模等十五员疏入。
九月乙酉,回朝之后因不肯向当事行贿,以滥举吴地乡绅多员,市恩循私故也,在官场倾轧中,被谗奏降职,降赵弘文二级调用。赵不辩,辞官归里。
居泰城梅花坡(静摄泰城梅花馆、运舟街南头马神庙南),三聘不出,学道家之术,且以诗文自娱,有著述行世,著有诗文集《光碧堂稿》(《光碧书物》,两卷,收录诗文六十余篇。其作所记明末清初史实,多可佐证史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病逝故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五日,偶病,危坐而卒于第,时年八十三岁。
同年十月初七日,骨葬于故里北泰安祝山之阳北之祝山下赵家林(草茨林,今岱岳区祝阳镇陈良村),附其父师颜墓侧,其族侄、汶上进士赵增,为其撰墓表《朴庵赵公墓志》(《朴庵赵公墓志》墓表旧在泰安祝阳北之草茨林,毁于1969年)。
还在下港下里以北、上里以东,建衣冠冢一所,以与其所挚爱的下港山川昕夕相伴。(1970年村民破墓时出土志石一方,长七十公分,宽六十公分,有盖。志题“太学生清延赵公墓志”,“清顺治辛卯(1652)科乡试举人,莱芜香山陈明新顿首拜撰,生员友人姚继虞沐手书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今已不知下落)。
主要成就
勤政益民
据当时南京士张明弼记述:“初至即击大吏之垢狞者,有贤吏及期即剡之,未即期即奖勖之。吴俗多投献,公格之不敢犯……”。
弘文在任上击污吏,减赋税,平扰乱,保遗民,为三吴父老所称颂,施实了一些有利于民的措施、履任其间,尚能勤政益民。
举荐遗臣
据载,清初江南名士有隐迹山林征求不应召者加重罪,弘文多方调停,或为荐举,或为开释,一时宦室得以保全,赵弘文一时威振江南一方,后人又称为开国名御,任内赵弘文曾向朝廷举荐吴伟业、杨廷鉴、中钱增、李模等故明遗臣,后人称之赵巡按,也有人称开国名御。
保护遗物
甲申泰安事变后赵弘文逃回泰安,带领士民重建家园,保护文物,把大顺兵破城后遭到损坏的铜亭从遥参亭移至灵应宫中,修缮了尊经阁,并对转移到岱庙里《岱史》刻版进行清理。
经查,发现刻版缺少第一册卷二的星野考和卷五的疆域表。绝大部分没有损坏,赵弘文当即封存,以备后用,到了清代才有了顺治十一年补刻《岱史》和康熙三十八年重刻《岱史》的故事。
顺治年间,泰安州至圣庙(至圣殿)倾圮(pi)(因失修将倾),弘文独出私囊概为(出私囊修、独自捐资修建)一新;还曾发起重修泰安学宫与鲁两先生祠,为泰山刺史侯公崇祀名宦序,捐金重修泰安学宫、关帝庙等。顺治年间苦雨(暴雨)为灾,泰安城堞颓(tui)败,弘文捐金八百两(8万两)以修之,而金汤永固;为弘扬泰山文化、泰山文化建设多有贡献。
历史评价
赵弘文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急拯民于疾苦。卸任时仅携带一块石头回乡,世人称之为“清廉石”。现完好保存于谷家庄村小学内。
赵弘文“入世”以血溅“贼营”,“出世”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急拯民于疾苦,时人建生祠纪念。被施闰章、卢宏、元玉等人尊之为“真儒”,称谓 “儒之公祖,后学之楷模”。
家世背景
赵弘文其曾祖父赵荣(赵氏始迁祖即第一世,赵弘文为赵荣次子的三子的长子)为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魏王赵廷美之后裔,明初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卜居泰山以东,汶水以北,世业农圃。赵弘文之父师颜出生于南高北,弘文及其弟圣文均出生于谷家庄。赵弘文为赵氏第四代、赵氏第三世孙(赵荣第三世孙)。
个人作品
《蒙难纪略》,弘文喜泰安艾洼山水(赵弘文十分喜爱泰山东谷境色,时常竹杖芒鞋,访幽探胜),曾作《艾滩庄》诗:“春衣典尽买山泉,坐对清流兴杳然。茅屋数椽风雨老,桃花几片水云鲜。争言捷足凌喧市,谁解幽人结静缘。何日相将尘外侣,竹溪共醉一壶天。”
曾鉴定林杭学《泰山辑瑞集》,襄纂《泰安州志》,为宋之侃《云根山房诗集》题序,为重修泰山大王庙碑篆额,撰重修太平寺碑记,为友人范惟粹撰《祭范完白》文(对范氏一生文章功业作了追述,志其哀思,文载赵弘文《光碧堂稿》中)。
人物纪念
至今在泰山重要风景名胜区都有他的文化古迹,在岱庙有赵公“铜亭移地之说”,顺治年,泰山之上有金殿,明季移入遥参亭,而城州再破,宏文遂毅请之上堂移灵应宫中,迄今安然无事(《光碧堂稿》——李素著)。
清初旧县署附近有赵弘文的府第,今在泰山白阳坊现有清御史赵宏文祠堂(史御公祠堂)祭田碑文记。
泰山黄花洞,丈人峰、泰山东侧赵弘文的第二故居艾洼,下港乡(其衣冠冢)、满庄镇南淳于均有赵弘文的历史遗迹,现在赵弘文的故乡范镇谷家庄有赵弘文侍御公祠堂旧址、赵公 “清廉石”、赵公“卷缸”()赵宏文鱼缸)、赵弘文画像、照片、朝珠、手抄本奏本,并有《光碧堂稿》行世。
据传在文革前赵氏后人赵和誾去徐州胞弟家探亲时,曾在某公园看到赵弘文传碑,及当地民间艺人歌颂清御史赵弘文巡方江南的故事。现台北故宫博物院存其奏章六篇(抄本),泰城存其奏章底稿四篇,其中《顺治三年五月揭帖》入选《明清史料·甲编》。《泰安县志—人物志—乡贤—才猷》有传,今人周郢撰有《赵弘文年表》,周美鑫撰《赵弘文丛话》,赵兴斌撰《赵弘文的儒道情结》等。
参考资料
范镇.山东省省情网.
赵弘文.范镇人民政府.
赵峪村天外山寨景区简介.岱岳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0: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