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华(1930年5月26日-2024年11月18日),男,出生于
美国纽约,祖籍
浙江省杭州市。
中国著名物理教育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原物理学系主任。
人物生平
1930年5月26日,赵凯华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翌年初父母携他回国。5岁半入小学,11岁入中学。
1946年,16岁的赵凯华读完高中二年级后以
同等学力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0年,20岁的赵凯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物理系助教。
1953年,赵凯华在北京
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
1954年,赵凯华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师从
等离子体理论专家符拉索夫教授攻读研究生。
1958年,赵凯华获得莫斯科大学数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继续在
北京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
1983年,赵凯华继
虞福春教授之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至1990年)。
1986年,赵凯华发起并组建了北京大学非线性
科学中心,并兼任主任。同年开始连续3次带队参加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至1989年),以后一直参加竞赛的培训和选拔工作。
1994年,赵凯华主持了由
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2016年7月,赵凯华被授予国际物理教育奖章(ICPE-Medal),这是
亚洲学者个人首次获得此项奖励。
2024年11月18日,知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凯华辞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学研究方面,赵凯华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带领研究生从事过一些等离子体理论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后转到
非线性物理方面(神经网络、
元胞自动机,
格点Boltzmann方程法等)。
赵凯华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学名词》(1991年和1996年),主编了《
英汉物理学词汇》,继老一辈物理学家
王竹溪等之后,为中国物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
赵凯华还前后三届担任
IUPAP下属ICPE的委员,为中外物理学教育的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多次出国参加IUPAP的会议和ICPE及其支持的各种物理教育会议。
赵凯华还组织和推荐了一些外国优秀物理教材的引进和翻译(如A. Hobson的Physics: Concepts and Connections和G. Marx主编的
匈牙利高中学物理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凯华参与中国物理学会及其所属专业委员会的
领导工作,历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委员会主任和名词委员会主任。积极参与国际物理学
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前后3届担任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下属国际物理
教育委员会(ICPE)委员。在连续担任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倡导物理教学现代化,支持物理教学数字化建设,关注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他领导教学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择物理教学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展开专题研究、讨论,第一次1992年11月在重庆,主题是基础物理教学的现代化问题;第二次1995 年4月在
合肥,主题是物理教育与
科学素质培养;第三次1997 年11月在
无锡,主题是面对高科技支撑和现代化要求的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再研究;第四次1999年在广州,主题是物理教学2000;第五次2001年在湖州,主题是物理教学
创新体系与数字物理
教学资源展望。
人才培养
1978年起,先后与
陈熙谋合编出版《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初版,1985年二版),与
钟锡华合编出版《光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赵凯华与时任
南京大学副校长的
冯致光教授一起,领导和开展了中国基础物理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国内外的物理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分析、研究,在中国基础物理教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从1988年起先后在《
大学物理》连续发表了27篇文章,阐述“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1991年对这27篇文章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出版了《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上述27篇文章的发表和该书的出版,在中国物理教学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使人们体味到物理学
教学观念转变的深刻意义,使人们领悟到物理学教学现代化的广阔空间,使人们看到物理学教材体系改革、内容更新的大有可为。人们开始关注物理教学改革,围绕物理教学要不要改和怎么改展开了活跃而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学研究散发出新的活力。
199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
普通物理教材建设组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总结多年来中国基础物理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吸收中国基础物理教学的优秀经验,编写一套新型的基础物理教材,努力反映物理学当代成就,使基础物理的
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物理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普通物理教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起,赵凯华接受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踏上了一生中难度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达到物理教材建设新的高峰的著述之路。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1年与
中山大学罗蔚茵合编出版了《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卷、热学卷、量子物理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与陈熙谋合编出版《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卷中提出了要“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地为物理学前沿打开窗口和安装接口,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科学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在现代教材,特别是
理工科教材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高等院校
教材编写中得到广泛的响应。《新概念物理教程》由于贯彻了这些做法,无论是力学卷还是热学卷、量子物理卷,都得到广大基础物理课程第一线教师的强烈反响,成为案头必备的首选参考书。调查表明,对学生
科学素养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明显提高。更有意义的是《新概念物理教程》各卷的相继出版,捅破了基础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单一的框框,促进了基础物理教材创作的多样化,使基础物理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初步呈现繁荣景象。
1997年以《新概念力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们在
成果鉴定中明确指出“本项目是在赵凯华教授主持下,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确立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的
教学思想,对大学基础物理改革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要突破,产生了积极的广泛影响,为中国的大学基础物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是从“文化大革命”劫难中复苏的年代,赵凯华继虞福春之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在领导北京大学物理系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学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师资队伍的整顿与晋升,留学生的派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担任系主任工作期间十分关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例如,他以系主任的眼光看到了物理系化学课程中止的严重后果,邀请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周公度教授设计、开设了适合物理系的“物质与结构”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编写成《物质与结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最终
国家教委下发文件规定《物质与结构》为物理系的必选课程,推进了外系为物理系开设的课程的改革。同时,他还积极支持为非物理类系开设的课程教材的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积极参与中国物理学会的许多重大活动,主编了多种物理教学期刊,60年代担任《
物理通报》副主编,70年代担任《物理》杂志副主编,80年代初创建《
大学物理》,并长期担任主编,90年代主编《科学家谈物理》丛书(
湖南教育出版社)。他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1985 年建立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学名词》(1991年和1996年公布),主编了《英汉物理学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赵凯华于60年代担任《
物理通报》副主编。70年代,担任《物理》杂志副主编。80年代,初创建《
大学物理》,担任主编直到2009年。他在这些刊物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教学研究论文和
物理学史及科普方面的文章。他在上世纪90年代还主编了《科学家谈物理》丛书。
赵凯华兼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他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两届,1991-1999)和所属的
教学委员会主任及名词委员会主任(三届,1991-2003),又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赵凯华的父亲
赵乃抟和母亲
骆涵素都是
官费留美学生,父亲赵乃抟任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1931—1949),母亲骆涵素是中国第一代营养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赵凯华长达60年的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生涯,热爱教学,创建了《
大学物理》学术期刊,以10 多年的时间作为主要作者与合作者编写了《新概念物理学》共5卷,为中国大学基础物理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成就。赵先生热爱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钻研。由于赵先生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他的讲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严谨、精炼,又生动、优美。听过他的课的学生,都觉得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赵凯华的讲课风格是原理和概念的阐述严谨而透辟,吸引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节节深入;答疑时善于循着学生的思路引伸下去,暴露矛盾,层层剖析。他认为,在教学中对待难点应当“知难而进”,索性多花力气把矛盾挑开了讲透,而不要采用“简易”的讲法回避过去蒙混学生。赵凯华理论功底厚实,学识宽广,语言丰富,讲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每每能把听众带到开阔而丰美的境地。
赵凯华继老一辈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之后,对中国在新时期的物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信息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领导和物理学和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赞誉:“他于1988年连载于《
大学物理》,后于1991 年出版《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率先在物理学前沿和基础物理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打开了面向21世纪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在国内物理教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赵凯
华为中国高等学校物理学教材体系建设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