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胎
报春花科紫金牛属植物
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是报春花科紫金牛属植物。株高可达1-3米;幼茎被微柔毛,后无毛;叶常簇生茎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基部下延至叶柄成窄翅,具密啮蚀状细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叶脉被微柔毛,叶柄具波状窄翅;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萼片窄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花瓣白或粉红色,花药卵形,背部无腺点;果红色,稍具腺点;花期4-6月,果期11-12月。“走马胎”亦见于《生草药性备要》。
植物学史
“走马胎”亦见于《生草药性备要》。
形态特征
大灌木或亚灌木,高约1米,有时达3米,具粗厚的匍匐生根的根茎;直立茎粗壮,直径约1厘米,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以后无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顶端钝急尖或近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长25-48厘米,宽9-17厘米,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两面无毛或仅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腺点,以近边缘较多,腺点于两面隆起,侧脉15-20对或略多,不成边缘脉;叶柄长2-4厘米,具波状狭翅。
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厘米,宽约10厘米或更宽,无毛或被细微柔毛,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厘米,花长4-5毫米,花萼仅基部连合,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长1.5-2毫米,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毫米,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背部无腺点;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卵珠形,几无毛或被微柔毛;胚珠数枚,1轮。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红色,无毛,具纵肋,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生长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间疏、密林下,荫湿的地方。走马胎多野生于沟谷、溪边或林荫潮湿地。喜温暖湿润、阴凉环境,如烈日直射,植株生长缓慢。忌积水。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好。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于9-10月份浆果呈橙黄或淡红色时采摘果实,除去果皮、果肉,取出种子,冲洗干净。随采随播。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2厘米开浅沟,每畦开3行,株距6-8厘米,点播。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最后盖一层稻草,以保持湿度,避免土壤板结。走马胎为喜阴植物,需搭矮棚遮阴,材料可就地取材。50日左右出苗。幼苗出土后,立即揭去盖草。天气久晴干旱时,应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幼苗出土前及苗期杂草多,应及时拔掉。施1-2次稀薄人粪尿。
栽培技术
整地:选择腐殖质多,既易排水,又能保水的林荫地栽种。深耕15-20厘米,捡去枯枝、石块和草根,做宽约1米、高15厘米的畦,长视地形而定。每亩施入2500-3000千克的腐熟厩肥或堆肥作基肥,耙平畦面。
定植:播种后翌年春幼苗长出4-5片叶时,选阴雨天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注意中耕除草及排灌,结合中耕除草,每年施肥2-3次,可用腐熟粪水、经沤制的厩肥或每亩施用复合肥10-15千克,并及时培土。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采收加工:走马胎一般定植5年后可收获。于秋冬季采挖,在距地面4-5厘米处砍去地上部分,然后挖取根部,除去泥沙后切片晒干即可。
主要价值
走马胎始见于《生草药性备要》,书中仅提及其功效,未言及产地、形态。而《本草纲目拾遗》中曰:“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困(昆)山中……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细腻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走马胎为中国民间常用的跌打药,中国广东地区有“两脚行不开,不离走马胎”之说,可见其对恢复疲劳,活血、行血等方面的功效,根茎及全株用于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外敷治痈疖溃烂。亦作兽药。走马胎的根茎味辛、性温,入肝、脾、肾三经;据《岭南采药录》记载具有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的功效。
保护现状
走马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2023年3月,入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参考资料
走马胎.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