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小型
鸟类,体长13-16厘米。
雄鸟前额、头侧、颈侧、颏至胸概黑色,头顶和背灰色或黑色,腰、尾上
覆羽、尾下覆羽、外侧尾羽和腹栗棕色,中央尾羽褐色,两翅黑褐色。
雌鸟上体和两翅淡褐色,尾上覆羽和外侧尾羽淡棕色,中央尾羽褐色,下体浅棕褐色。
形态特征
赭红尾鸲
雄鸟头顶和背黑色或暗灰色,额、头侧、颈侧暗灰色或黑色,腰和尾上
覆羽栗棕色,中央
尾羽褐色,外侧尾羽亦为栗棕色,翅上覆羽黑色或暗灰色,
飞羽暗褐色。下体颏、喉、胸黑色,腹至尾下覆羽等其余下体栗棕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有的沾有棕色,两翅褐色或浅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外侧尾羽淡栗棕色,中央尾羽淡褐色,前额和眼周浅色。颏至胸灰褐色,腹浅棕色,尾下覆羽浅棕褐色或乳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4克,♀17-24克;体长♂127-165毫米,♀128-152毫米;嘴峰♂9-12毫米,♀10-12毫米;翅♂78-89毫米,♀73-88毫米;尾♂57-70毫米,♀56-78毫米;
跗蹠♂22-25毫米,♀21-25毫米。(注:♂雄性;♀雌性)
中型深色红尾鸲。. P. o. rufiventris亚种雄鸟通常头部、喉部、胸部上方、背部、两翼、中央尾羽均为黑色,顶部和枕部灰色,胸部下方、腹部、尾下覆羽、腰部和外侧尾羽棕色。西部的P. o. phoenicuroides亚种体色较浅,体羽以深灰色取代黑色,两翼棕灰色。P. o. xerophilus亚种为中间色型。雌鸟似北红尾鸲雌鸟,区别为无白色翼斑、皮黄色眼圈不甚明显。下体有时沾棕色且眼先皮黄色。赭红尾鸲在中国一般为常见且广布的夏候鸟和冬候鸟。
近种区别
赭红尾鸲与
欧亚红尾鸲和
蓝额红尾鸲外形和羽色均很相似,但欧亚红尾鸲前额白色、胸不为黑色;蓝额红尾鸲额蓝色,不为黑色或灰色,外侧尾羽具黑色端斑。均可明显与之区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地、也栖息于高原草地、河谷、灌丛以及有稀疏灌木生长的岩石草坡、荒漠和农田与村庄附近的小块林内。冬季也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人工林、果园和河谷灌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习性:除繁殖期成对外,平时多单独活动。常在林下岩石、灌丛和溪谷、悬岩灌丛以及林缘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喜欢栖停在灌木上或树木低枝上,当发现地上食物时才突然飞下捕食。
叫声:告警叫声为tucc-tuee或tititicc,之前常有tseep叫声。鸣声为6~7个响亮有力的颤音接以奇特的粗哑声收尾,被形容为似流铅灌入瓶中。常于夜晚或清晨在突出的栖木上鸣叫。
食性:主要以甲虫、
象鼻虫、金龟子、步行虫、蚂蚁等鞘翅目、
鳞翅目、膜翅目昆虫为食,也吃甲壳类、蜘蛛和节肢动物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果实和草子。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地区、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也门。
旅鸟:乍得、厄立特里亚、法罗群岛、香港、冰岛、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越南。
中国
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偶见于河北、山东、台湾和海南岛。
P. o. phoenicuroides亚种见于新疆西部至西藏西部;P. o. rufiventris亚种繁殖于西藏东部和西部、青海、甘肃至山西、四川及云南西北部,越冬鸟记录于河北、山东和海南;P. o. xerophilus亚种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新疆南部的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或岩边洞穴中,也在河谷或路边悬岩缝穴和岩石间营巢,偶尔也在树洞中或树杈上营巢。巢的结构较为粗糙、松散,主要由草根、草茎、草叶和
苔藓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叶,有时还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呈杯状,外径9.8-17.0厘米,内径6.0-9.0厘米,高5.0-8.5厘米,深3.0-7.0厘米。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多站在巢域
灌木或石头上鸣叫。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卵淡绿蓝色或天蓝色、光滑无斑或仅钝端具少许稀疏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0-21毫米×13-15.1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6-19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赭红尾鸲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种数量较丰富,是一种较常见的森林灌丛鸟类。由于嗜吃昆虫,在森林保护中意义很大。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2年5月17日,珠海市观鸟协会生态调查队在小横琴山进行日常调查。意外发现赭红尾鸲。上体及胸部黑色,腹部至尾羽红棕色,翼上没有白斑。经专家确认此次在横琴的发现实为广东省确切赭红尾鸲的影像新记录,也是珠海市的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