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是
中秋节的重要习俗。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现存文字记载民间
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
魏晋时期,
盛于唐朝。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秋节这天,月亮通常圆满。
风俗简介
传统习俗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也就是中国的“
中秋节”。中秋时期,通常也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古人认为收获是风调雨顺上天恩赐的结果,大丰收之后,就会祭拜天地,以示感恩之心。古时祭祀
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中秋节这天,月亮通常圆满。由此也衍生了赏月的风俗。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
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在
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
祭拜月神。
中秋必不可少的是“赏月”活动。民众在自家庭院中放一方桌,上置素
月饼、水果、凉水一碗,称“
供月”。焚香一束,妇女、儿童依次罗拜,称“拜月亮婆婆”。祭毕,用
供桌上的清水洗眼,俗信以为可以使自己“眼目清凉”。然后全家围坐供桌赏月。时至今日,“
祭月”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赏月”则绵延至今。
风俗来历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
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
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文字记载上,民间
中秋赏月活动约始
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代不同,宋代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的伤感。
对宋代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
新酒,贵家结饰
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
欧阳詹在《玩月》
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
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
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
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
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
自然景象进行欣赏。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发展历史
先秦
赏月,是中秋节习俗之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
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
祭月。
两汉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周礼》中说,
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
拜月)”的活动。
两晋
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
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唐朝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杨贵妃变月神、
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是
传统节日习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宋朝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明清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
斗香、
树中秋、点塔灯、放
天灯、走月亮、
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其它相关
赏月佳对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联运用
叠字手法写出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池小能将月送来
注: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注: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 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
嫦娥认我不
注: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 半夜二更之半
三秋九月 中秋八月之中
古人都有在中秋赏月、吃
月饼的习俗,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
由来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后来一个叫
后羿的英雄,登上
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
嫦娥。夫妻俩恩恩爱爱。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
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后
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奸诈刁钻的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立刻飘离地面向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苦苦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
蜜食鲜果,遥祭在
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