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保值是指以避免投机并确保本金的价值为目标的投资。该
资本保值率称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一般国有企业用该指标,所以,应该称为“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根据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企业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国有资本,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
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资本保值率
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其
国有资本是指该企业的
所有者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对于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其国有资本是指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国家应当享有的份额。企业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主要通过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反映,并设置相应
修正指标和参考指标,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增减因素,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经营期内企业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影响后的期末国有资本÷期初国有资本)×100%
资产保值率
全程称为“
资产保值增值率”,一般是国有企业才应用得指标。
根据《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中的定义,国有资产保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
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国有资产增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
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国家
所有者权益/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 100%
企业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国有资产保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国有资产增值。 亏损企业暂用减亏额作为保值增值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
概念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财政部制定的评价企业经济
效益的十大
指标之一,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了
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
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计算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
所有者权益÷年初
所有者权益) x 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0%, 为资本保值 : 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 100%, 为
资本增值。
所有者权益由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构成
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分析
指标为
资本积累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和
不良资产比率。分析
指标主要对企业资本运营水平和质量,以及资本保值增值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折和验证。其中:
资本积累率=(本年
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x100%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x100%
不良资产
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x100%。
如果企业盈利能力提高,
利润增加,必然会使期末
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所以该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然,这一指标的高低,除了受
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外,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
反映
所有者权益由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构成,四个项目中任何一个变动都将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至少有两种情形并不反映真正意义的资本保值增值。
1.本期投资者追加投资
本期投资者追加投资,使企业的
实收资本增加,还可能产生
资本溢价、资本折算差额,从而引起
资本公积变动。
2.本期接受外来捐赠、
资产评估增值导致资本公积增加。在本期既无投资者追加投入,又无接受捐赠和资产评估事项的情形下,上述公式仍然需要推敲。因为本期资本的增值不仅表现为期末帐面结存的盈余公积和
未分配利润的增加,还应包括本期企业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而分配了的利润不再包括在期末
所有者权益中。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期末
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理解为
资本增值,期末所有者权益未减少理解为资本保值。
真正意义的资本保值增值与本期筹资和其他事项无关,与本期利润分配也无关,而是取决于当期实现的经济效益,即净利润。因此,资本保值增值指标应从损益表出发,以净利润为核心。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初
所有者权益+本期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若为100%,说明企业不盈不亏,保本经营,资本保值;若大于100%,说明企业有经济效益,资本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增值。
例:某企业期初
所有者权益5000万元,本期实现净利润1800万元,期末所有者权益7000万元。
资本保值增值率=(5000+1800)/5000×100%=136%
结果显示该企业通过本期经营,不但实现了资本保值,还使
资本增值了36%,至于期末
所有者权益比期初增长了40%,除了资本增值外,还可能是投资者追加投资或其他什么原因所致。资本保值是增值的基础,保值的含义在物价上涨形势下应是实际价值的保全,而非名义价值的保全。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对
资本保全的影响,只有在当期净利润不低于期初
所有者权益与
一般物价指数上升率的乘积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资本保值增值。
[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
一般物价指数)]/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期初
所有者权益+本期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100%一
一般物价指数上升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5000+(1800-5000*10%)]/5000=126%
重新设计的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将
资产负债表中的
所有者权益与损益表中的净利润联系起来,含义直观明确,易于理解操作,克服了单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的局限性,投资者据此不仅可以明了自身权益的保障程度,而且可以检查考核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本论
现存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模式的不完整性
现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承认劳动者与其相对应贡献的权益并由此让劳动者获得劳动力支出的补偿和人力
资本支出的收益。也就是说,一方面对劳动者消耗掉的劳动的自然力给予工资和福利等生产性分配;另一方面,对其投入的人力资本给予股权和期权等资本性分配。前者可称为人力资本的保全,后者则可视为人力资本的增值。这是从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角度考虑的其投入价值要保值增值的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模式。
这仅是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它只是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主体不对投入其中的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经营,使其最大程度地创造
剩余价值,那么企业本身的价值就难以实现。此时,即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具备了
剩余价值收益权,其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的预期的最大化收益仍然无法实现,从而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就不能最终体现。那么有必要建立起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充分条件以完善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模式。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完整内涵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理论是对传统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研究必然要剖析传统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的内涵。
传统财务资本保值增值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期末资本额的
复利等于或大于期初资本额。其实质上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一是委托人对
资本保全过程的控制(这种过程控制需要用一种恰当的手段来说明代理人的受托责任),从而维护所有者产权不受侵蚀。一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委托人的
预期收益,即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从传统财务资本保值增值概念中可看出其确指的是后一方面的内容,内含的是前一方面的内容。因为后一方面的内容是委托人的终极目标,代理人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正是委托人想反复强调,代理人要时时牢记的。而前一方面的内容在制度完善,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中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理论也应当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产权是基础,产权尚未界定就单方面去讨论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则是“
空想共产主义”。由于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制度建设尚处于构思阶段,那么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首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本投入者产权相关的问题。现有的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模式正是这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人力资本投入者利益最大化的问题。该问题在现今人力资本价值计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如何界定正是会计界倍加关心的难题。传统财务资本是定义在投入的货币或投入的购买力上,那么,其保值增值在这层次内容上必然着重的是从价值上维持和提高期初资本的货币额度,使
货币资本具有的购买力能购买到具有同等或更高增值水平的生产能力。而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是定义在预期劳动者可为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的能力上,那么,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在此层意义上应当着重的是从生产能力方面来维持和提升期初资本的经营水平,使人力资本具有同等或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
内涵
正如某会计学名家所言:“正确理解‘人力资本’的内涵直接影响到以此为逻辑起点的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试图构造完全意义的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模式,笔者以此为出发点来阐明两种不同角度的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
整体观人力资本概念
整体观人力资本概念是从企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本总量价值保值增值的角度建立的
法人产权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概念。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社会所拥有的能为社会带来
经济利益的人的能力或劳动的能力。人力资源只有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
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能创造
剩余价值的特定
经济实体之时,其潜在的能力才能发挥,其预期的价值才能实现,其才嬗变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表示某一时期一个特定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产投资的总量,它是能为企业带来
剩余价值的特殊价值。其价值的特殊性一方面表现为其可以依靠外力和内力实现自我增值,并且这种增值与其投入的特定企业价值的实现分不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知识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价值的上升最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主体就要努力有效经营其人力资本。整体观人力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从企业主体角度去审视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形成的资本的价值存量,并通过
人力资本经营后再评价其价值的增量。
个体观人力资本概念
这是从人力资源所有者主体投入价值保值增值的角度建立的个人产权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概念。通俗而言,个人具有的能力或专长被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决定于人在特定的时期能够给特定的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
经济利益的贡献值。当人力资源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能比物力资本带来更巨额的
剩余价值之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必然产生要企业主体承认其在企业中与其价值和贡献相对应的地位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录用为某一企业组织的成员,意味着企业代表物力资本的出资者与员工个人双方都认可人对组织的加入,与原来法定意义的法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是物力资本相对应:员工或劳动者投入的是技能,有产出价值的“人力资本”。这种资本同样应当拥有一定意义的企业生产控制权和
剩余价值索取权。个体观人力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从人力资本所有者角度考虑以自己的能力为本钱对企业进行投资,由此产生其人力资本产权得到认可和维护的需求。
完整模式
整体观
它的实质是由于企业中的人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优化使得企业价值更大化的能力的保全和提升。这种能力的保全和提升是企业主体有效经营人力资本的结果。而这种有效结果则体现在能够给企业带来
预期价值的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
组织知识的积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知识的积累。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知识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组织知识的增加。第二是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导致知识增量。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组织结构会不断调整,企业文化将发生变迁,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要导致组织产生新的知识增量。第三是通用知识的积累对组织的影响。通用知识或者说社会的公共知识随时间的进展而不断积累,它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组织内部的知识积累。如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组织内部的交流方式发生变化,知识和信息交流将更加方便;交流方式的改变还可能导致组织方式的改变,使组织知识积累更快等。
分析上述影响组织知识积累的三个因素,可以发现:第三种因素是外力对企业和社会的推动作用,即组织知识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的结果。第二种因素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组织对环境的被动或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停留在一般适应程度上。它们对企业主体而言都是不可控的,或者说是具有潜意识性的。它们也能够让企业组织知识增加,从而使企业未来利益增加,但是,这种利益增加是限于社会一般利润水平上的。然而,第一种因素主要是企业主体有效经营人力资本而导致的直接结果。第二种因素的第二层次是企业主体对环境变化的主动或积极的适应,这种适应将超出或大大超越一般的适应程度。它带来的是企业优越的文化氛围,超凡的组织结构和融洽的客户关系等商誉的主要构成因素。这两者都是可控的,是企业主体经营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它们共同给企业带来超出社会一般利润水平的内涵利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集约型企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利润增加值。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整体观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是企业主体通过营运、配置和激励人力资源,调动人力资源的一切可控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而这种由于积极经营人力资本而产生的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将体现在企业内涵
利润的创造上。因而,整体观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就是企业内涵利润在企业总体
净利润中比重的提升。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内涵利润与总体净利润的比值:(当年企业净利润-企业有形净资产×行业或社会平均
投资报酬率)/当年企业净利润
当年末内涵利润与总体净利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年初该比值时,则可认为整体人力资本实现了保值增值。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整体人力资本价值应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商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企业员工铸造的良好的企业服务网络,优越的企业文化,超凡的组织结构和融洽的客户关系等人的因素。它们其实最主要是狭义人力资本价值的升华和扩散化。广义的人力资本价值应当包含这部分的内容。
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还必须考虑到
人力资本风险保全的问题。超常态的企业人才流动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企业价值的动荡。因此人力资本风险保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意义的人才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内部要有良好的
人力资源流动环境,对人才进行流水管理,控制河水的流量与流速,在一定程度上变人才外流为人才升级性内流,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升。人力资本风险的存在主要影响到内涵利润的创造。因此,当企业存在
人力资本风险时,就应当根据该风险对内涵
利润的影响程度调整内涵利润的大小,以利于更好地计算和分析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
个体观
它的实质是指承认
个体劳动者与其相对应贡献的权益并由此让劳动者获得劳动力支出的补偿和人力资本支出的收益。人力资本的保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
劳动力的保全。劳动力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转化为执行
价值增值职能的“生命体”时,劳动力才当作一种
经济资源嬗变为资本。因为是资本,就必然具有在劳动中实现
价值增值的天性。传统的劳动者获得的
工资分配与生产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需要扣除、补偿一样,是消耗掉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这种分配仅是劳动力保全意义上的分配。因此必然要求基于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上建立新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这就是现有的从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角度考虑的其投入价值要保值增值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模式。这一保值增值模式是基于劳动者的货币性收益建立起来的。另外,随着社会平均知识存量和生产能力不断地提高和原有知识的加速贬值,要求劳动者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否则其创造能力就会下降。而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预期劳动者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这一状况的存在显然构成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负面因素。因此,个体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必然要包括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益——劳动者能获得持续的专业化培训和后续教育权利以维持和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