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路位于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道路大致呈东西走向,西与四川路相接,西段也是团岛街区和台西街区的分界线。东与太平路相接,临近
青岛火车站。贵州路是山东青岛市早期建设的道路之一。
青岛的民居最底层是“
棚户区”,贵州路西端曾有一大片棚户区。1933年《青岛指南》记载:“大抵皆搭盖板房草舍,聊避风雨,与上海闸北交通路一带情况相仿佛,此等草房板舍,类皆狭陋异常,其高度有低头而不能直立者。坑灶每相连接,杂物零乱无序,秽浊之气,往往刺鼻。男子大抵以拉大车、洋车、作工、撑船,或捕鱼为业;女子以糊火柴盒居多,老幼妇孺,则从事拾煤核,打海蛎子等,籍搏一二枚铜元,贴补家用,亦可谓苦之矣”。
著名作家
王统照在《
青岛素描》中写道:“我在车中不停地注视。矮矮的木屋,有的盖上几十片薄薄的瓦,有的简直是草坯。鸡棚便在屋旁,疲卧的小狗瞪不起警视的眼睛,与西洋女人身后的狼犬不可比量!全是女人、孩子,她们的男子这时正在赚馒头吃的地方工作,还没有回来。”
有一个时期,青岛的垃圾向这里的大沟倾倒,大沟因得名“脏土沟”。青岛市政当局因贫民窟不交地租、房租下令予以拆除,贫苦居民无处可去。1933年,这里发生一场起因不明的大火,把这些棚户全部烧毁,灾民们哭天号地,有人怀疑这是当局强行撵除棚户而故意纵火。后来成为电影艺术家的
崔嵬,当时是青岛《青风报》记者,他写了一篇文章《脏土沟放火者是谁?》予以揭露,当局大怒,崔嵬被迫离开了青岛。
贵州路最西端建了一处
贵州路小学。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二次占据青岛,强行将青岛市立中学校舍占为军营,青岛市立中学被撵到西镇,只好利用贵州小学为校舍。
今天的贵州路与早期贵州路有很大不同,早期的贵州路是一处与太平路相衔接的海滨马路,南侧即为大海,1940年开始在海边建了铁路日本职工宿舍,以后陆续在滨海一边建房,但仍时可见到大海。
贵州路西端近团岛处,原有一家维新织带厂,1931年改名福字胶皮厂,1936年叫泰安胶皮厂,1945年又改为大元橡胶厂,解放初期成为青岛第二橡胶厂二分厂。它的旁边是市立中学宿舍和食堂,再旁边是海滩,作为青岛一处“破烂市”——旧货市场,在当时是全市几家破烂市中是较大的一处。它与西广场不同,西广场(包括新广场)绝大部分是有简易房屋的店铺,而破烂市大部分是地摊,仅有几处棚厦算是大的破烂商摊,这处“破烂市”有几家旧书摊,许多人在这里“淘”到了有价值的古旧图书。
橡胶九厂1988年改组为青岛
双星鞋业集团,几十年来已成为“中国鞋王”,2002年又成为国家名牌。在贵州路上建了大楼。
胶州湾口外有两片礁石群,涨潮时隐于水中,退潮时突出水上,因多是在水中,都呈黑色,分别叫大黑澜和小黑澜。1984年起,市有关部门开始在贵州路海边进行大规模地填海造地,大、小黑澜均已成了陆地,小黑澜处建了
海上皇宫饭店,外型为半圆形球体,成为城市一景;大黑澜处秋季高潮时,激浪拍岸如激惊起千尺雪,也是青岛一景。
新造的大片陆地修了10条马路,均以“峡”命名,叫“
八大峡”。与“
八大关”一样,名“八”实“十”,即:青铜峡路、西陵峡路、巫峡路、刘家峡路、瞿塘峡路、红山峡路、明月峡路、观音峡路、龙羊峡路和三门峡路。
造地之后形成新的海岸线,在这里建了海监码头、旅游船码头,又建了
中苑海上广场,成为老市区西部观光景点,与此同时,贵州路不再是海滨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