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勋爵岛竹节虫(学名:Dryococelus australis)是竹节虫科昆虫。豪勋爵岛竹节虫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是一种有光泽、身体沉重、红褐色、无翅的物种,雄性的后股骨非常增厚,下面有一些重刺。成虫呈黑色光泽,幼虫呈绿色或金褐色。雄性长到10厘米,而雌性可以长到近12厘米。雄性的触角和大腿较粗,但雌性的腿上的钩子很强,身体比雄性厚。体型庞大的虫子为它们赢得了“陆地龙虾”的绰号。
动物学史
豪勋爵岛竹节虫拉丁学名中特定的种加词australis,来源于一个希腊词,意思是“幻影”。豪勋爵岛竹节虫由于体型巨大,通常被称为龙虾。
豪勋爵竹节虫在豪勋爵岛上曾经非常普遍,一度被当成鱼饵使用。但自从1918年,搁浅的“Makambo”号运输船将
黑鼠带进岛内后,因为外来优势物种的入侵,这种昆虫很快就在当地灭绝。最后一次在岛上看到这种昆虫是1920年,之后人们便认为它已经绝种。
1960年一组登山队造访位于豪勋爵岛东南方23千米处的波尔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的海蚀柱,从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没有植被的绝壁)。在这里发现一只已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其后数年陆续有零星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存活的个体。
1986年,豪勋爵岛竹节虫的种群于被正式宣布灭绝。
2001年,一群昆虫学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尔斯金字塔调查当地的动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独立的
千层树丛下发现一个十分小的豪勋爵竹节虫聚落,数目约有20-30只。
2003年来自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暨野生动物复育的人员,为了复育该物种,在波尔斯金字塔采集了两对成虫,一对送往位于悉尼的私人饲育中心,另一对送至墨尔本动物园。虽然起步艰难,但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足够复育的野放数量,并在豪勋爵岛消灭
入侵物种黑鼠计划成功后,将它们野放复育。
至2006年,豢养的数量已达到50只个体及上千颗待孵化的卵。
一项2017年的研究将源自波尔斯金字塔的竹节虫与在豪勋爵岛捕获的标本进行了DNA对比,发现了两者的基因序列差距可与标本之间的差距相提并论。这说明了尽管两者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两个种群代表相同的物种。
形态特征
雌虫
头部有一个浅的、倾斜的沟,从每个触角窝的后缘向后延伸;背内侧两孔,眼后缘稍后方;
触角达到约中线的中部。前背板在中部前面有后凸的横沟;中凹和后凹稀疏具点;前、中股骨隆突过时,后股骨弱发达,有锯齿;跗骨背部圆形;跗节5等于节1-4的总和。顶端
背板短,后部狭圆形,背面观几乎呈圆锥状;产卵器鞘约四分之一的长度延伸到末节骨的先端后部,顶端三分之一平缓,背侧逐渐弯曲,先端锐尖;尾果叶状,腹后部突出,产卵器鞘的后部。
颜色:一般颜色为深红棕色,头部和胸部呈黑色;胸骨系膜和膜质的臀部区域苍白。
体量:身长:120毫米,前股骨:18毫米,后股骨:23毫米,后胫骨:18毫米,前胸背板:12毫米,中管:22毫米,产卵器鞘:24毫米。
雄虫
中胸膜结节和后胸膜棘较发达;前、中股骨隆突较弱。后股骨背侧、外侧隆突各具6-12锯齿,大部分在基部三分之一处;内腹隆突具约5颗牙齿,远端增大;沿腹中线约8颗小齿,长度中部最大;外隆突顶端半部有2颗重而明显的齿,基部几乎是顶端长的两倍,隆突的基部半部有2或3个锯齿。后胫骨非常弓形,在顶端半部背面有深沟;
腹侧隆突中部不规则缺刻,顶端有钝齿。腹部比雌虫更窄且不那么变细;顶端背板近截形,在顶端半部沿背中线狭裂,侧尖角稍微向后延伸,宽圆形;尾尾草薄,叶状,腹向后延伸;胸骨顶端钝,微缺。
颜色:胸部近黑色;大多数体节后缘黄色。
体量:身长:106毫米,前股骨:18毫米,后股骨:32毫米,前胫骨:16毫米,后胫骨:20毫米,前胸背板:12毫米,中管:21.5毫米。
卵
卵呈米色,带有凸起的网状图案。珠孔板呈泪珠状,鳃盖呈圆形,边缘朝前。
栖息环境
在豪勋爵岛的原始栖息地,豪勋爵岛竹节虫在树木丛生的地区被发现,避开了活树干内的大洞穴,可藏身在空心树干中,但鲍尔金字塔岛上没有树木。然而,波尔斯金字塔岛上没有树木,而在这个地区,豪勋爵岛竹节虫生活在岩石洞穴中唯一的灌木上。豪勋爵岛竹节虫庇护在由灌木丛中积聚的碎片形成的洞穴内。
生活习性
豪勋爵岛竹节虫是夜间活动的昆虫,它们在夜间以千层叶为食,并在白天撤退到由植物碎片或灌木基部形成的空腔中。他们白天挤在一起以保护自己免受掠食者的伤害。一个藏身处可以有多达几十只豪勋爵岛竹节虫。幼体被称为若虫,白天活跃,晚上躲藏,但随着它们的成长慢慢变成夜行动物。科学家们不确定这些昆虫在几乎灭绝之前是否还吃过其他东西。
豪勋爵岛竹节虫幼虫的作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适时更改。小的时候,它们选择在白天活动,渐渐长大后,就会改为夜间活动。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它们身上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幼年时,它们身上的颜色为鲜绿色,极为显眼。因此,白天的时候,它们就藏在绿叶绿草之下,借绿色来遮掩着自己,而长大以后,身上为黑色,和黑夜的颜色相同。这种颜色夜行是再合适不过了。
雄性豪勋爵岛竹节虫对妻子十分真挚,在生活的点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雄虫十分体贴妻子,总是遵循着妻子的意愿,连一起活动的方向、地点都让妻子定夺。妻子指东,它绝不会往西。在夜晚的时候,雄性还会用自己强有力的三根腿包裹着妻子,为妻子抵御风寒,直到妻子入眠。
豪勋爵岛竹节虫原先的腿部不是这样粗壮,而是极为纤细的。但是因为栖息地被毁坏,它们便向南迁徒。然而南方都是陆地又多风,它们纤细的小腿很难抓住地面,极容易被风吹走。因此,它们不断强化着自己的大腿,努力锻炼使大腿变长变粗壮。甚至为了更好地捕食,它们的大腿上还武装有“凶相毕露”的刺,使敌人见了望风而逃。利用这粗壮的大腿,它们可以牢牢抓住地面,甚至可以跑得更快,使猎物无处可逃。
分布范围
豪勋爵岛粘虫以前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的特有种。在1918年意外引入
黑鼠(Rattus rattus)后,该物种在几年内从岛上消失,因此被认为已经灭绝。然而,在1960年,据报道在距离豪勋爵岛23千米处的高耸的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发现了一小群豪勋爵岛竹节虫。波尔斯金字塔岛上的种群仅限于在岩石岛西北面的几株千层植物,只有地被植物(Priddel等人,2003)。这个区域的范围只有大约300平方米(Honan,2008)。因此,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和占有面积均估计为4平方千米,尽管该物种的实际占有面积为300平方米。由于分布非常小,任何对该物种栖息地的干扰都可能导致该物种灭绝。
繁殖方式
雄性会在夜间与雌性交配1-3次。一旦卵子受精,雌性就会离开树或植物,将腹部推入土壤中产卵,以9个为一组。卵是米色的,带有凸起的图案,大小约为0.5厘米。雌性一生最多可产300个卵。豪勋爵岛竹节虫也能够无性繁殖,未受精的卵孵化成雌性。
卵在地下孵期为6.5个月。若虫脱落连续的外骨骼,它们会从亮绿色变为金棕色再到黑色。为了保护自己,若虫通过模仿在风中摇曳的小叶子来伪装自己。若虫在大约7个月时达到成年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在2002年的第一次数量普查中,仅在波尔斯金字塔岛上报告了24只标本(Priddel等人,2003年)。此后,对野生种群的监测发现,成年个体的数量在9-35只之间波动(Carlile等人,2009 年)。截止到2012年4月,墨尔本动物园已有超过9000只豪勋爵竹节虫个体,包括1000余只成虫和2万颗卵。
濒危原因
该物种的种群规模非常小,并且分布非常有限,这使得豪勋爵岛竹节虫对任何随机事件都非常敏感。由于波尔斯金字塔岛上物种的唯一合适栖息地是岛上一个阶地上的少数千层灌木,因此栖息地的任何干扰和对这些灌木的任何威胁都可能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除了干旱和风暴等气候变量外,入侵藤本植物
黑牵牛(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的发生可能导致该物种食用植物的死亡,从而可能导致该物种野生种群的灭绝。此外,由于昆虫采集者潜在的偷猎行为,将这种稀有物种从野外清除可能会导致鲍尔斯金字塔上的小种群崩溃(Priddel等人,2003年)。
保护措施
建立了体外育种计划。墨尔本动物园有大约700只个体和数千只卵,圣地亚哥、多伦多和布里斯托尔的动物园启动了额外的繁殖计划。此外,2003年还对靠近该物种栖息地的甘薯植物进行了清除。豪勋爵岛正在实施一项灭鼠计划。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就有针对性地将豪勋爵岛竹节虫重新引入其原始栖息地。波尔斯金字塔岛是豪勋爵永久公园保护区的一部分,只允许出于科学目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