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鼠
鼠科生物
屋顶鼠,别称黑家鼠,隶属啮齿目鼠科大鼠属的鼠类动物。其体长150-216毫米,尾更长;尾毛稀疏,鳞环清晰,尾环节的基部生有极细的小毛;耳长且大半透明,前折可达眼缘;毛色变化较大。背毛纯黑色略带光泽,背部毛根呈灰石板色;前后足背毛黑褐色,肤毛铝灰色,尾毛上下一色,全暗色;前额及身体各处生有少数白色细毛;颅骨狭长;眶上嵴明显,鼻骨细长,其后端一般不尖,并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门齿孔一般达第一上臼齿前缘基部水平线。眶上嵴发达与颊嵴相连,向后延伸到鳞骨左右两侧,颊嵴在顶间形成弧形。听泡较发达。
形态特征
屋顶鼠体形细长,尾长大于体长,耳大而薄,向前拉可达眼的中央。前足拇指退化,只残留1个结节,掌垫5。后足细而长,一般在30-35毫米,蹠垫6。尾部鳞环明显,生有极细而稀的小毛。乳头5对,胸部2对,鼠蹊部3对。
屋顶鼠有两个主要色型,即黑色型与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带光泽,毛基灰白色,毛尖黑色;腹毛铅灰色;尾暗黑色,背、腹面色泽均匀。棕褐色型背毛为暗灰黄褐色,在背中线上带有黑色毛尖的毛较多;体侧色较淡,腹毛为灰白色;尾部颜色较深,背、腹面一色。
屋顶鼠脑颅平而宽,鼻骨长。眶上脊发达,颞脊向外扩展呈弧形,左、右颞脊在顶问骨后缘处会合。顶间骨大。门齿孔短而宽,其后缘超过上臼齿列前缘水平。颧弓细弱,向下倾斜。听泡较发达,枕骨近长方形。
屋顶鼠第一上臼齿前脊与中脊均具有3齿突,后脊无内侧齿突。第二上臼齿前脊缺外侧与中间的齿突,中脊正常,后脊内侧齿突不显著。第三上臼齿的前脊仅有内侧齿突,中、后脊在外侧愈合,形成一个横置的马蹄铁状。
栖息环境
屋顶鼠栖息地较广,黑色型一般栖居在住宅内,以楼房的屋顶最多见,野外和田间很少,是一种典型的家栖鼠类。棕褐色型主要生活在野外,多栖居于靠近水源的地方,以溪流的两岸较多,栖息地为沙质土壤,松软而潮湿。
生活习性
屋顶鼠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活动频繁,可家野流窜,随食物而迁移,可以游泳,但与其他老鼠相比,并不喜欢接触水。善于攀登,每夜活动两次,上、下半夜各一次,常以胡须触壁而行动,喜走旧路,嗅觉灵敏。
屋顶鼠洞穴多分布在向阳、干燥、便于觅食的地方。洞分前洞和后洞,共2-3个,洞口直径5-7厘米,洞长一般150-200厘米,最长达450厘米。窝巢很大,多为树叶、干草、棉花等筑成。
屋顶鼠杂食性,喜食稻谷、玉米、豆类、水果等。食物缺乏时,也吃嫩草、树根、芒果、梨等。在夏季和秋季,很多屋顶鼠和其他鼠类一样,会离开它在农民的谷仓、鸡窝的藏身处,来到林地和田地中取食不同的野菜、种子和植物。它非常喜欢糖分和油脂多的植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引进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柬埔寨、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尼、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意大利、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来西亚、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缅甸、荷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泰国、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南方省区。
繁殖方式
屋顶鼠在亚热带地区,全年均可繁殖,一年生4-5窝幼鼠,年平均怀孕率为8.88%,其中5-6月和9-10月为2个高峰季节,胎仔数1-10只,平均5.8只。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很多,发展趋于稳定,也没有主要面临的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5: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