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停是指争端各方以外的第三方促使争端各方
直接谈判并参与或主持其谈判的行为。
国际争端的政治
解决方法之一。可由争端各方以外的一国或数国,国际组织或个人主动或应邀进行,旨在促使争端各方直接谈判并通过调和其主张和要求以促使其达成协议。调停人的有关建议对争端各方不具有法律
拘束力。
宋·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吕微仲与
中书侍郎刘莘老二人尤畏之,皆持两端为自全计。遂建言欲引用其党,以平旧怨,谓之调亭。”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
袁可立)传》:“许季升瞻遐瞩幽,清气见于禁旅;何世光调停折冲,权用究于天宰。”
老舍 《
茶馆》第一幕:“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
宋·
邵雍 《旋风吟》之二:“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
《
随园诗话》卷十引 清 周青原 《西园池上》诗:“笑余三月裘还着,只为调停病起身。”
清·
文康《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仆妇侍婢料理针线,调停米盐。”
元·
乔吉 《一枝花·合筝》套曲:“佳人娇和曲,豪客醉弹筝,心与手调停。”
明·
冯梦龙 《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吾闻
宁俞,卫之贤大夫,其调停于兄弟君臣之间,大费苦心,无如卫君不听何?”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总督刘凝斋书》:“昔蜀中九丝平后,亦未有三年即徵税也,似宜调停少宽之,庶招来之民,得有定居。”
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六九回:“ 行者接了线头……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
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
吴晗 《论海瑞》:“对他那些过激的不近人情的地方,不加调停(纠正)是不好的。”
调停是一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即作为第三方的调停都为了争端当事国而直接参与当事国之间的谈判,向当事国提出
实质性的建议作为谈判的条件,尽力调和,折衷争端各方对立的主张和要求,缓和或平息他们之间的敌对情绪,使争端双方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