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民俗在春节或有婚嫁喜庆时,都和接“路头”、请“路头”。春节的接路头、请路头都在
正月初五举行。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是
路头神的诞辰,目的是希望受到
财神爷的保佑,发财致富。
节日民俗
正月初五从五更开始,人们就敲锣放爆仗接路头了,以争先得到利市。以后越提越早,担心迟了“路头财神”被别人接去。所以到后来竟有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头接来供起的。有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描述人们的此种心情:“五日财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初五早晨的
早餐一般都只吃
荠菜炒年糕和
面条,叫做路头糕和路头面。以往商店里对正月初五接路头、请路头酒特别重视,因为商人格外迷信路头,希望发财。这一天,店主要请全体伙计吃路头酒,大家也一定都要到。在筵席上斟酒也务必要斟满,取财气满满的意思。如果商店里要解雇店员,店主就在吃“路头”酒时暗示,暗示的方法殊为别致,就是店主向伙计夹菜时,如把鸡头夹给谁,那个店员就心中有数东家要辞退自己,吃过酒后,就主动提出辞职,店主也心照不宣,同意他离职。这风俗叫做“
吃鸡头”。
风俗习惯
清代前朝苏州的商店大多数要吃过“路头”酒以后才开店营业,到清中期以后,店主为了争取在春节中多做生意,慢慢地从初三就开始营业了。
接“路头”、请“路头”的风俗在苏州特别流行,固然是苏州工商业发达的缘故,但也有它特殊的来历。路头也称五路财神,其实原先五路并不是财神,而是明嘉靖33年(1554)苏州抗倭牺牲的义士何五路。1554年倭寇侵扰无锡,苏州在知县王其勤的带领下筑城御寇,中国民间纷纷组织义军抗敌。如南门的烧窑工人组织了“窑兵”;搬运工人组织了“脚兵”;猎人组成“弩兵”;
菜农、
果农成立了“园兵”;樵夫组成了“柴兵”;连和尚也组成了“僧兵”参战。监生张守经毁家纾难,用全部家产召募了100多人,建成一支义军,由何五路、苗子白统率。
历史溯源
倭寇围城后,日夜猛攻,守城军民一面坚守城池,一面伺机出击。1554年阴历五月初八日,城内军民在张守经、何五路、苗子白的带领下出城袭击倭寇。他们从西水关乘船杀出。出西门,倭寇一个都不见,这时恰遇天下大雨,义军衣甲尽湿,正当准备回城的时刻,忽然倭寇伏兵齐出,猛扑义军。义军在雨中匆促应战。战斗十分激烈,何五路等36个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知县王其勤因何五路等36人为保卫无锡英勇战死,就在县署东侧旯旮里立像供祀。之所以只在旁侧设像,是因为何五路等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功名。按照封建统治规定,是不能放在正厅里的。无锡人民为了纪念何五路,也都在大门旁边设立路头堂祭祀。最初在路头堂内贴的是何五路的画像,逢年过节都向他斟酒祭奠。后来以讹传讹把何五路神化,称他是五路财神,并演化为五路财神的像。就这样何五路变成了财神爷。400多年来,无锡人民一直接路头、请路头,其来历就是如此。
无锡人过年的风俗,名目繁多,有的一直流传,都有它的历史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
年初一
中国民间年初一放开门爆竹,此风源于古代,人们用火烧竹,以爆裂之声驱除邪恶。到宋代才有卷纸爆竹,岁首燃放,据说可解去疫疬;而现今,大家却把放爆竹视为讨吉利。
在过去,无锡农村青少年的春节娱乐活动是踢毽子和
斗鸡。毽子始于唐代,以踢得多、踢得高取胜;有技艺的,还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多种花式。斗鸡以少年为主,两人各用右手扳牢左足跳撞对方。斗鸡战国时已流行,但那里是驯养高冠、昂尾的大雄鸡相斗,众人围观取乐。
上元节
正月半为无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早晨,城乡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吃荠菜炒年糕,或者吃汤圆。到傍晚时分,农户要把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半积起的垃圾全部挑到田里,再用柴火点燃烧掉。如果火烧得很旺,即说明该家今 年可获丰收。晚上,合家人在一起吃团圆夜饭。晚饭后,青壮年男子组成龙灯队舞龙灯,村里男女老少,特别是小孩纷纷出六观看,热闹非凡。在城区,晚饭后人们点起各种彩灯,敲锣打鼓去寺庙闹元宵。这一天,茶馆泡茶加进青橄榄,各叫橄榄茶,也称元宝茶。
旧时无锡县城盛行妇女元宵节“走三桥”的习俗,正月半夜里,万家灯火,深居简出的家庭主妇穿了新衣外出游逛,必须连走三座桥,如三凤桥到大市桥,再到北门打铁桥。说“走三桥”可免除一年病疫。
年昼饭
新春拜年、吃年昼饭是人们的热点,席上的“豁拳”饮酒又最为热闹,猜错了罚饮酒,可引得满座欢笑。史书记述,这原是劝酒助兴的一种博戏,汉代称为“酒令”,后来演化成“豁拳”。
无锡人吃亲友家年昼饭一定要吃点鱼,以此祝愿年年有余。但传闻有一趣事,抗战之前某年春节,西门棚下有一布店老板,去安徽阜阳作远客。主人端鱼碗上席,浇满红汁热气腾腾,老板下筷时,鱼硬而不动,细看是条木鱼,再细看,上刻“康熙某年制”的字样,后才知道阜阳有新春作客不吃鱼的风俗。这说明春节风俗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