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外生书
三国蜀汉诸葛亮创作的家书
《诫外生书》是三国时期蜀汉文学家诸葛亮创作的一封家书。作者在信中教育外甥如何立志、修身、成才,告诫他要以古圣先贤为榜样,节制情欲,去除俗念,不为琐事所困扰;要能屈能伸,抛弃杂念,雅纳他人意见,做到心胸开阔。若无远大志向、坚定意志,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庸庸碌碌,无所成就。全篇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志向进行了论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作品原文
诫外生书1
夫志当存高远2,慕先贤3,绝情欲4,弃疑滞5,使庶几之志6,揭然有所存7,恻然有所感8。忍屈伸9,去细碎10,广咨问11,除嫌吝12,虽有淹留13,何损于美趣14,何患于不济15!若志不强毅16,意不慷慨17,徒碌碌滞于俗18,默默束于情19,永窜伏于凡庸20,不免于下流矣2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外生:三国魏晋之际,外甥多作外生。《太平御览》载:“诸葛亮诫外生曰”,故可信。
2.存:怀有,怀着。
3.慕:仰慕,向往。先贤:古代的贤人。
4.绝:断绝,摒弃。情欲:人的情感欲望。
5.疑滞:疑惑不定,停滞不前。
6.庶几(jī):本为接近之意。汉魏人好用“庶几”,代指好学而努力成才的人。王充论衡》:“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
7.揭然:崛起、显露的样子。
8.恻然:诚恳的样子。
9.屈伸:偏义复词。主言屈,谓退处不得志。
10.去:使……去,摒弃,抛开。细碎:琐碎的小事。在学问上指与经世致用大略相对的章句小学,在接物上指与社会大事相对的家庭个人琐事。
11.咨问:征询,请教。
12.嫌吝(lìn):怨恨、吝惜。嫌,个人仇怨。吝,好财吝啬。
13.淹留:滞留,停留。此处谓有才德而不被录用,屈居下位。
14.美趣:美好的志趣。
15.患:担忧,顾虑。济:成功,成就。
16.强毅:坚强果断。
17.慷慨:情绪激昂。西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18.碌碌:平庸无为。滞于俗:被世俗风气所困扰。滞,这里是困扰、牵制的意思。
19.束于情:被情欲嗜好所束缚。情,情欲。
20.窜伏:逃匿、潜伏。此处有沉沦之意。凡庸:平庸的人。
21.下流:地位卑贱。
白话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抛开疑难困惑的羁绊,使自己发奋成才的志向,显露崛起而有所依存,诚恳笃行而感动他人。要能够适应顺逆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的纠缠,广泛地向贤人请教,除去个人仇怨和贪财吝啬之情,这样,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又何损于自己美好的志趣,何患于事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刚强坚定,意气不慷慨高昂,就只会被凡俗庸习牵制而碌碌无为,被私情邪欲束缚而默默无闻,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难免就会沦落为地位卑贱的人。
创作背景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诸葛亮十三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朝廷又派朱皓接任诸葛玄,失了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大姐嫁给了中庐县名门蒯祺,子嗣不详,蒯祺官至魏房陵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被蜀将孟达攻杀。二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庞山民官魏黄门吏部郎,其子庞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诸葛亮写信教导外甥修身成才之道,至于是蒯姓外甥还是庞涣,则无从考证。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推测,蒯祺战死后,诸葛亮可能将大姐与蒯姓外甥一并接到成都安置抚养,而二姐和庞涣想必一起到了曹魏,所以受教者应当是蒯姓外甥。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为教诲其外甥而写,短短几行字就完整地告诫了外甥应该怎样走出平庸,建立丰功伟业,千载之后读来仍能感受到其谆谆教诲、言深意切的殷切感情。
文章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如何做到“志存高远”进行了论述。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几句说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才可以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提高自己的信心;“绝情欲”即不要沉湎于情欲;“弃疑滞”即摒弃不必要的滞留之念。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为实现理想抱负真正有所行动,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有了上面立志的方法,就应了解实现志向的措施,即“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些是在实践抱负的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人只有能屈能伸,才可以成就大业。就诸葛亮自身而言,正因为善于坚忍、耐心,才能躬耕田亩之间,以“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闲情逸致,阅世达变、冷静洞察,最终借好友徐庶的力荐,出山助刘备成就一番霸业。而成大事者,治学不应沉迷于琐碎、拘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学以致用。不耻下问、礼贤勤思也是学习中重要的手段和必要的途径,这样才可开阔眼界、集思广益,学识才会更加渊博。不仅要“广咨问”,还不应“藏私”,也要有问必答,和他人交流、切磋、探讨,这样才会互为促进、互相砥砺。
最后,诸葛亮又从反面进行论述,“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这句话更是对后辈的鞭策和激励。如果志向不坚韧果毅,意气不慷慨激越,只会碌碌无为如同凡夫俗子,默然存世局限于私情,永远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在平庸中耗尽一生。这样的话语,是长辈对后人的殷殷期望,更是诸葛亮平生志向的体现以及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
这篇文章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庸下流。一个人如果志向高远、意志坚定、心思缜密、富行动力,就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开创出一番事业。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绍基李玫《尺牍精华》: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强调志向高尚、目标远大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这虽是告诫外甥,却是历代人物成败的经验教训,也包括了他本人的亲身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齐鲁家庭教育探幽》:诸葛亮在给外甥的训中,提出“志当存高远”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不同的态度会引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告诫外甥要有理想和抱负。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时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著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21: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