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智圣
诸葛亮在品读了曹植的《
汉二祖优劣论》后,有认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看法,故著文论光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
曹植的“世祖胜于高祖”的观点,
诸葛亮表示认同;但对于“光武麾下诸将不及
张良、
韩信等人”的观点,诸葛亮则并不认同。
诸葛亮认为,光武麾下的
云台二十八将,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丝毫不逊于高祖手下的
张良、
韩信、陈平等人。对于光武麾下的文臣武将功绩不及张、韩等人显赫,
诸葛亮认为: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所以“臣不显功”;而“高祖能疏”,屡屡被动,故张良、
韩信、陈平才有“焦烂之功”。
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
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
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
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
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
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
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
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
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
孔明,号卧龙,
汉族,
琅琊阳都(今山东
临沂市
沂南县)人,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
政治家、
战略家、发明家、
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世时被封为
武乡侯,谥曰
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
武兴王。代表作有《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诫子书》等。发明
木牛流马、
孔明灯等。
成都有
武侯祠。另,大诗人
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对于
曹植的“世祖胜于高祖”的观点,
诸葛亮表示认同,但对于“光武麾下诸将不及
张良、
韩信等”的观点,诸葛亮则并不认同。
诸葛亮认为,光武麾下的
云台二十八将,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丝毫不逊于高祖手下的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对于光武麾下的文臣武将功绩不及
韩信等人显赫的问题,
诸葛亮引用了古人的“
曲突徙薪”的典故来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古时候,有一个人看到邻居家炉灶的烟囱竟然是直的,灶旁边还堆放着柴草,便对邻居说:你家的烟囱要改成弯曲的,柴草要搬到离炉灶远一些的地方,不然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危险。可邻居并不以为然。不久,邻居家果然失火,幸好乡亲们共同来救,火才被扑灭。于是这家置酒宴感谢众乡亲,主人先把那些救火时被烧的“焦头烂额”的人安排在上座,其余的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定座次,可是主人却并没有邀请当初提醒他“
曲突徙薪”的那个人。
诸葛亮用“
曲突徙薪”的典故形象的点明了“汉二祖”的为人,正因为世祖“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就像那位建议“曲突徙薪”的人一样,已经把危险消灭在了发生之前,故“臣不显功”;而高祖的才能和谋虑不足,经常导致战场上的被动,所以陈平、韩信等人只好不断的“救火”,就像“曲突徙薪”典故里
那些个“焦头烂额”的救火者一样。
虽然《
汉二祖优劣论》与《
论光武》二文所表达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
诸葛亮与曹植均得出了同一个结论:“世祖胜于高祖”。曹植认为,光武英明天纵,其兴起正应验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句话;而诸葛亮则认为
光武帝:“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同样是表达了敬仰不已的感情!
曹子建(曹植,字子建)评
论光武,其将难与韩信、周勃相比,谋士则不如张良、陈平。世人谈起此论,也以为然。我(
诸葛亮)则认为他的言论虽然确实是想盛赞光武之德,但却贬低了那一代群英。为什么这么说呢?遍观
云台二十八将,以及未列其中的
马援之类的人物,都是忠贞智勇,无所不备。认真地论述,并不逊色于汉初那些人。之所以
张良、陈平显得特别突出是由于
刘邦行为比较粗疏,所以张良、陈平得到非常的信任,
韩信、
周勃得以横行于外。俗话说:“
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却可以用来形容二人。光武神明勇略,出于天赋。运筹帷幄无出其右,其他人只是与他谋同议和,共成大业而已。光武称赞
邓禹说“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赞叹
吴汉说:“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群臣议事,认为
马援的想法总是与自己不谋而合,这都是明君深知臣下的体现。光武的将领并非不如
韩信、
周勃,谋士也并非逊于
张良、陈平,这是因为光武高瞻远瞩,有把烟囱改成弯的、事先搬走炉灶旁边的柴火以免发生火灾那样的明智;
刘邦粗疏,所以陈平、张良、韩信、周勃能焦头烂额地立功(即火灾已发生后才把大火扑灭的功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