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而
光就是视觉刺激(visual stimulus),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 ,而在广阔的电磁辐射中,可见光只是其中一个狭窄的区域,也就是视觉的
适宜刺激,适宜刺激的波长是380~780纳米。这个范围之外的光,人眼是看不见的。
眼呈球形,由巩膜所包围。巩膜在前方与透明的角膜相接续。角膜之后为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是眼睛的主要屈光系统。在晶体和角膜间的前房和后房包含房水,在晶体后的整个眼球充满胶状的玻璃体,可向眼的各种组织提供营养,也有助于保持眼球的形状。在眼球的内面紧贴着一层厚度仅0.3毫米的视网膜,这是视觉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在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是布满血管的
脉络膜,对视网膜起营养作用。
角膜和晶体组成眼的
屈光系统,使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角膜的曲率是固定的,但晶体的曲率可经悬韧带由睫状肌加以调节。当观察距离变化时,通过晶体曲率的变化,使整个屈光系统的焦距改变,从而保证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象清晰。这种功能叫做视觉调节。视觉调节失常时物体即不能在
视网膜上清晰成象,可以发生近视或远视,此时需用合适透镜来矫正。
在角膜与晶体之间,有
虹膜形成的瞳孔起着光阑的作用。瞳孔在光照时缩小,在暗处扩大来调节着进入眼的光量,也有助于提高屈光系统的成象质量,瞳孔及视觉调节均受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眼球的运动由六块眼外肌来实现,这些肌肉的协调动作,保证了眼球在各个方向上随意运动,使视线按需要改变。两眼的眼外肌的活动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视网膜双像(复视)或斜视。
视网膜是一层包含上亿个神经细胞的
神经组织,按这些细胞的形态、位置的特征可分成六类,即光感受器、
水平细胞、
双极细胞、
无长突细胞、
神经节细胞,以及近年新发现的网间细胞。其中只有光感受器才是对光敏感的,光所触发的初始
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即发生在光感受器中。脊椎动物视网膜由于
胚胎发育上的原因是倒转的,即光进入眼球后,先通过神经细胞的网络,最后再到达光感受器。但因神经细胞透明度很高,并不影响成象的质量。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