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一个
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
频段的
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
电子获得额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
跃迁到更外层的
轨道,电子就会进行加速运动,并以
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如果跃迁之后刚好填补了所在轨道的空位,从
激发态到达
稳定态,电子就停止跃迁。否则电子会再次跃迁回之前的轨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研究背景
光的研究历史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在自然科学与宗教分离开之前,人类对于光的本质的理解几乎再没有进步,只是停留在对光的传播、运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层面。( 另,历史告诉我们,古中国早在战国初期,
墨学创始人
墨子便发现了光的反射定律,建立了中国的光学体系。)十七世纪,对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存在波动学说和
粒子学说两种声音。
1925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又提出所有物质都具有
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即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既是波又是粒子,随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
普朗克等数位科学家建立了
量子物理学说,将人类对物质属性的理解完全展拓了。综上所述,光的本质应该认为是光子,它具有
波粒二象性。但这里的波的含义并不是如声波、水波那样的机械波,而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波,也就是说大量光子的行为所体现的波的性质。同时光具有动态质量,根据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算出其质量。
光的概念
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到更外层的轨道,电子就会进行加速运动,并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如果跃迁之后刚好填补了所在轨道的空位,从激发态到达稳定态,电子就不动了。否则电子会再次跃迁回之前的轨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光的特征
光同时具备以下五个重要特征:
1 在几何光学中,光以直线传播。笔直的光柱和太阳光线都说明了这一点。
2 在波动光学中,光以波的形式传播。光就像水面上的水波一样,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
3 光速极快。在真空中为299792458≈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要慢些。在折射率更大的介质中,譬如在水中或玻璃中,传播速度还要慢些。
4 在量子光学中,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构成光的量子(基本微粒),我们称其为光量子,简称光子,因此能引起胶片感光乳剂等物质的化学变化。
5 光的偏振 光的偏振现象有别与光的其它性质,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偏振的存在。偏振光可分为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平面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
日食和
月食还有
影子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撇开光的波动本性,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及物体成像规律的学科,称为几何光学。在
几何光学中,以一条有箭头的几何线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叫做
光线。几何光学把物体看作无数物点的组合(在近似情况下,也可用物点表示物体),由物点发出的光束,看作是无数几何光线的集合,光线的方向代表光能的传递方向。
几何光学中光的传播规律有三: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已如上述。大地测量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两束光在传播过程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途径继续传播,当两束光会聚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的。
(3)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
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光的散射、反射与吸收
散射
根据科学家的测定,蓝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长比较短,相当于小波浪;橙色光和红色光的波长比较长,相当于大波浪。当遇到空气中障碍物的时候,蓝色光和紫色光因为翻不过去那些障碍,便被散射得到处都是,布满整个天空,就是这样被散射成了蓝色。这是13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利发现的。当太阳落山时的傍晚,天空不显现蓝色而显现红色,正在下落的太阳变成暗红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原来在傍晚温度下降,湿度增加,颗粒物浓度升高,光遇到的更多的微粒,使得阳光中的紫色和蓝色的部分看不见了,仅留下一点点颗粒物吸收的橙红色光线经再次辐射而形成的光线,因而出现红色或暗红色。
反射
太阳光在照射地球过程中,一部分辐射被大气层反射,一部分被陆地、水面等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冰雪反射。为什么地球赤道如此炎热,而南北两极如此寒冷?从太阳照射间距离和角度分析,其吸收的热能不可能相差如此之大。主要是
地磁场的作用引起的,由于两极地磁场磁力线非常密集,说明其磁场比较大,磁力线是直线的,光进入磁场中沿磁力线传播,难以交叉碰撞,反射非常强烈,产生热非常少。加上两极人类活动少,排放的固体颗粒物少,空气中其他气体分子少,光辐射气体、固体或液体进行散射也少,因此,其温度非常低,最终出现寒极。
吸收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本质是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
跃迁。跃迁是指物质吸收光能后自身能量的改变,因这种改变是量子化的,故称为跃迁。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不同,跃迁形式也不同,因此有不同的
光谱分析法。
光的效应
光电效应
当紫外线照射到金属的表面时,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会逸出金属表面,这种紫外线的光致电子发射构成了紫外线光电效应的一部分。紫外线的光电效应是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方式。光电效应分为
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紫外线照射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除了金属、半导体外,还有某些气体和一些化学物质,人与动植物被照射后也能产生
光电效应。
光化学效应
紫外线照射某些物质时能产生
光化学反应。波长在200~400纳米的紫外线所具有的能量(3~6eV)正是许多物质(化学键能也在3~6eV的范围内)吸收后产生光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尤其是短波紫外线的光子能量较大,对光化学反应特别有效,能直接引起一些物质的化合和分解。
声光效应
介质中存在弹性应力或应变时,介质的光学性质(折射率)将发生变化,这就是
弹光效应。当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波,将引起介质的疏密交替变化,或者说引起弹性形变,由于弹光效应,将导致介质光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在其中的传播特性。通常把超声波引起的弹光效应叫
声光效应。
光的应用
光在
能源(
清洁能源)、
电子(
电脑、
电视、
投影仪等)、
通信(
光纤)、
医疗保健(γ光刀、
光波房、光波发汗房、
X光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相关概念
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正在这个条件必须具备,光源可以是天然的或人造的。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
光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热效应产生的光。太阳光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周围环境比太阳温度低,为了达到热平衡,太阳会一直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直到周围的温度和它一样。
第二类是原子跃迁发光。荧光灯灯管内壁涂抹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而产生光。此外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原子发光具有独自的特征谱线。科学家经常利用这个原理鉴别元素种类。
第三类是物质内部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譬如,
同步加速器工作时发出的同步辐射光,同时携带有强大的能量。
另外,原子炉(核反应堆)发出的淡蓝色微光(切伦科夫辐射)也属于这种。
光子
根据量子场论(或者量子电动力学),光子是
电磁场量子化之后的直接结果。光的粒子性揭示了电磁场作为一种物质,是与分子、原子等实物粒子一样,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组成粒子)的。而在经典的
电动力学理论中,是没有光子这个概念的。
量子物理学中,光子是电磁场的微观组成单元,电磁场是大量光子的
累积效应。就如同地球水份分布是大量水分子的累积效应。
光速
通常指
电磁波(包括光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常用c表示。实验测得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常数,其值为c=2.99792458×108米/秒。
超光速
超光速会成为一个讨论题目,源自于相对论中对于局域物体不可超过真空中光速c的推论限制,光速成为许多场合下速率的上限值。在此之前的牛顿力学并未对超光速的速度作出限制。而在
相对论中,运动速度和物体的其它性质密切相关,速度低于(真空中)光速的物体如果要加速达到光速,其质量会增长到无穷大因而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而且它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甚至会停止,所以理论上来说达到或超过光速是不可能的。
但这一理论并非神圣不可侵犯,自1955年以来一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企图发现超光速现象,多个实验显示超光速是可能的。物体要到光速需要无限能量,而在平行空间下无法超光速。现已有科学家提出设想,将物体前方的空间压缩,将物体后方的空间扩大来超过光速。只是需要巨大的能量,现有科技也无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