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围村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峡口社区辖自然村
西边围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峡口社区,位于东城街道峡口社区西边,距街道办约10千米,与东岸坊村松柏坊村新围村兰厦村相邻,总面积约1.25平方千米。2015年末,西边围村户籍人口116人。
历史沿革
清朝,西边围村属东莞县缺口司。
民国时期,属榴花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五区榴花乡。
1953年,属第二区峡口乡。
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峡口大队。
1983年,属附城区峡口乡。
1987年,属东莞市附城街道峡口管理区。
1999年,属峡口行政村。
2003年,属东城街道峡口社区。
行政区划
西边围村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辖峡口社区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峡口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003009。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边围村,位于东城街道峡口社区西边,距街道办约10千米,与东岸坊村松柏坊村新围村兰厦村相邻,总面积约1.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边围村地处东江南侧冲积平原,海拔较低。
人口
西边围村是一个多姓氏自然村落,主要姓氏为陈姓、邹姓、范姓。村中还有李、韩、熊、占等姓村民。2015年末,户籍人口116人,其中男59人,女57人;80岁以上5人,最年长者92岁(女)。外来暂住人口733人。
经济
西边围村传统经济以种植花生、番薯、木薯、葱等作物为主,盛产荔枝、龙眼、石榴、黄皮、杭果等水果。2015年,西边围村经营物业出租为主,有厂房、铺位1.33万平方米,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银行存款利息等。
社会事业
1975年,西边围村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92年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西边围村有省道莞龙路和榴花路、县道东江大道经过该村。
历史文化
20世纪50年代建设东莞大运河,原在榴花墟的村民搬迁至此地聚居而形成。由于位于峡口辖区的西边,故得名。
西边围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东城话。
西边围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存2座。主要是红砖瓦房,建于20世纪60年代,总面积约160平方米,保存较好。
西边围村村民信奉佛教、道教,家中多供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神灵,也供奉历代祖宗神主牌。村头建有土地公公庙,每月初一、十五都有村民上香添油。村民每年清明、重阳祭拜先人,祈求祖先庇佑,家族昌盛。
民国五年(1916年)春,峡口地区(含西边围村)村民与余屋村民因农田用水发生械斗,参斗者1000余人,毁坏庄稼树木无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寒溪河峡口水闸建成,防御东江洪水倒灌,保护西边围村等56个乡村和8.1万亩农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东莞县城告急。面对这一严重局势,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莞常备壮丁队共200多人开赴榴花前线,在峡口(含西边围村)、西湖、京山、鳌峙塘等地作战20多天,击退多次渡河进犯的日军。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3日,台风暴雨齐袭,东江潮水暴涨,酿成30年一遇之巨灾。西边围村农田被淹,水深齐屋檐。
1957年9月22日,19号强台风在珠江口登陆,暴雨袭击附城(降雨量258.9毫米),东江水位急剧上升,西边围村受灾面广,塌房多间。
1959年,东江中上游连续下雨,江河水位急剧上涨,受东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西边围村被浸多日,房屋倒塌多间,灾情严重。
地方特产
西边围村特色农产品有黄皮、石榴。特色传统食品有粽、艾角、硬饼、红团、油角、松糕和糖环。
参考资料
2021年东城街道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3 01: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