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坊村,隶属于广东省
东莞市东城街道峡口社区,位于
东城街道东北部,距离东城街道办事处10千米,与
东岸坊村、
新围村、
兰厦村、
西边围村相邻。2015年末,松柏坊村户籍人口368人。
历史沿革
明末,属东莞县文顺乡。
清朝,属缺口司。
民国时期,属榴花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五区榴花乡。
1953年,属第二区峡口乡。
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峡口大队。
1983年,属附城区峡口乡。
1987年,属东莞市附城街道峡口管理区。
1999年,属峡口行政村。
2003年,属东城街道峡口社区。
行政区划
松柏坊村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辖峡口社区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峡口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003009。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松柏坊村,原名西岸坊,位于
东城街道东北部,距离东城街道办事处10千米,与
东岸坊村、
新围村、
兰厦村、
西边围村相邻。
地形地貌
松柏坊村坐落于东江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村内有瓦窑山、山岭头,海拔50米。
人口
松柏坊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刘姓、袁姓、叶姓。2015年末,松柏坊村户籍人口368人,其中男176人,女192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92岁(女),外来暂住人口900人。
经济
松柏坊村以种植花生、番薯、木薯、葱等传统作物为主,兼种植荔枝、龙眼、石榴、黄皮等水果。2015年,松柏坊村经营行业涉及电子、五金模具、服装制造等,有集体厂房4.45万平方米。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银行存款利息等。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5年末,松柏坊村内建有社区综合大楼、肉菜市场、超市、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综合大楼设有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藏书约2000册)、老人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市民学校、“白玉兰”妇女中心。
基础设施
1975年,松柏坊村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92年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松柏坊村有省道莞龙路经过该村。
历史文化
松柏坊村始建于明末,由南迁居民聚居而成。传说,因为始祖刘氏长房定居于此,而刘氏长房惯用松柏命村名,所以为“松柏坊村”。又一说法,因建村时周围长满了松柏树,故命名“松柏坊村”。
松柏坊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东城话。
松柏坊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存30座,主要为红砖瓦房,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总占地约1800平方米。瓦房保存良好,多作出租屋使用。
松柏坊村中存松柏坊家祠,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主体用青砖建成,砖木结构,保有少量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是居民缅怀祖先、商讨村内大事的地点。
松柏坊村有土地庙1座,供奉土地神。村民每家每户轮流打扫土地庙,在初一、十五或发生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会到庙前拜祭。
民国五年(1916年)春,峡口地区(含松柏坊村)村民与余屋村民因农田用水发生械斗,参斗者1000余人,毁坏庄稼树木无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寒溪河峡口水闸建成,防御东江洪水倒灌,保护松柏坊等56个乡村和8.1万亩农田。
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东莞县城告急。面对这一严重局势,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莞常备壮丁队共200多人开赴榴花前线,在峡口(含松柏坊村)、西湖、京山、鳌峙塘等地作战20多天,击退了多次渡河进犯的日军。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3日,台风暴雨齐袭,东江潮水暴涨,酿成30年一遇之巨灾。松柏坊村农田被淹,水深齐屋檐。
1957年9月22日,19号强台风在珠江口登陆,暴雨袭击附城(降雨量258.9毫米),东江水位急剧上升,松柏坊村受灾面广,塌房多间。
1958年4月5日,位于东岸坊村和松柏坊村的峡口水闸建成通水。
1959年,东江中上游连续下雨,江河水位急剧上涨,受东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松柏坊村被浸多日,房屋倒塌多间,灾情严重。
地方特产
松柏坊村特色农产品有黄皮、石榴,特色传统食品有粽、艾角、油角、红团、硬饼、松糕和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