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坐落于
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
文物库房。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
发展历史
西藏博物馆是1994年7月列入
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国家计委无偿拨款9625万元建设。
1996年3月10日,一期工程动工,包括主馆及文物仓库、配电房等,于1997年10月1日竣工。竣工当日自治区举行了西藏博物馆主体建筑工程竣工和总书记题字揭幕仪式,“西藏博物馆”馆名由
江泽民总书记题写,藏文馆名是从17世纪金写《
大藏经》上临摹下来的。
1998年4月20日,二期工程动工,包括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于1999年5月31日竣工。这项工程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自治区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
1999年10月1日,西藏博物馆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
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
2005年8月18日,为迎接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西藏博物馆特从所藏的1000多件
玉器中精选107件珍贵玉器,分为元代、明代、清代3个单元展出。展品是自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赏赐给西藏地方政府的玉器
2009年7月1日,西藏博物馆正式对外游客免费开放参观。
2014年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在西藏博物馆正式成立
2016年12月1日,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改扩建闭馆答谢活动,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闭馆,计划闭馆时间为3-5年。2016年12月5日,国家旅游局通报,西藏博物馆4A景区被摘牌。
2017年10月,作为西藏“十三五”期间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新馆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国家总投资达6.6亿元。
2020年3月18日,西藏博物馆建设项目已经复工。
2022年7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近2700件(套)文物与观众见面,其中600多件(套)文物是首次展出。
场馆布局
1999年建成后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展馆区一层为博览厅,二、三层为八个专门的展览厅,展出反映西藏史前、通史、自然、民俗、工艺等八个方面的文物和实物。
截至2013年,既有现代文体活动适用的大型表演场地,又有以西藏民俗文化苑和庄园楼为主体的文化景观,还有多功能厅、文化长廊、工艺品商店等服务设施。
西藏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并不仅仅一味地传承,它在保留了藏族传统建筑特点的同时,又结合了现代建筑极其实用的特性。将民族外壳由现代材料、现代房屋架构利用现代空间布局支撑起来。序幕厅中
壁龛写着藏、汉、英三种文字前言;每部分的前言,均作四柱三间
横梁托木式框架;陈列厅内柱头及顶棚用柱面幡、
布艺、香布来装饰,陈列柜上镶紫铜八吉祥图案。
博物馆墙体用
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
琉璃瓦覆盖。博物馆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馆内还装备有先进的监控和调温设备。
新馆
西藏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馆藏藏品5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
馆藏文物
西藏博物馆展厅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大部分组成。 史前文化展厅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在藏北海拔四千米发掘的用以日常生活的石片、石核等旧石器工具,以及在昌都出土的
石锛、
石斧、石凿和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簇、
骨锥、骨针和各种红陶、灰陶、黑陶器具,完整地再现了西藏步入文明社会前具有代表性的时代进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
除了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博物馆还有其他丰富的馆藏珍品,如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
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
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
唐卡画,各种乐器、
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展出有一千多件精选的文物展品。
贝叶经是用生长于南亚的贝多罗树树叶制作而成的
梵文经书。由于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时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因而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不虫蛀、不霉变,是保存完好的、研究早期佛教史和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桦树皮书写经
西藏博物馆馆藏
桦树皮书写经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完整的桦树皮经,采用
桦树内层树皮,两层相合,双面墨书手写。其产生于吐蕃时代佛教兴盛期,厚约5厘米,虽历经千年,上面的文字仍然清晰。
金瓶
金瓶掣签制,源自清
乾隆皇帝,用于对各大活佛转世灵童认定。清乾隆时期,西藏一些权贵在活佛转世问题上弄虚作假,通过贿赂神巫,将自家孩童扶上宝座。乾隆皇帝遂颁赐一金瓶,要求活佛圆寂后,须选出候选灵童,然后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写在象牙签牌上,放在金瓶内,经过高僧大德念经加持,再由皇帝加封的“呼图克图” (大活佛)和
驻藏大臣在
大昭寺佛祖释迦牟尼像前共同通过抽签认定。
印章和金册
西藏博物馆馆藏多枚
达赖喇嘛印章,其质地名贵,均为金或玉制,书写语言为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金册为清朝皇帝册封达赖喇嘛时所颁布,将诏书直接刻于金箔之上。
双体陶罐
双体陶罐出土于
昌都卡若遗址,制作工艺纯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属佛龛供案上的五供之一,是1736~1799年年间(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由督窑官唐英监制。造型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是
乾隆早期的标准器,成对保存。
明永乐青花莲花纹执壶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瓷制木纹釉碗,系仿制西藏地区日常用的木碗,仿制之精,真假难辨。明清时期具有藏文化传统特色的装饰如藏族人民喜爱的八吉祥、
缠枝莲、藏文、佛家吉语等图案开始频频出现在瓷器上。
唐卡艺术
唐卡来自藏语唐嘎音译,是藏族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博物馆内陈列的唐卡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所有展出的唐卡虽年代久远,但色彩依旧艳丽奔放。绘制唐卡用料的考究,据说全部采用天然矿植物原料,保证了色泽鲜艳且经久不退。博物馆内展出的唐卡还涉及不同画派,有
勉唐画派、齐岗画派、尼泊尔画派等,从各画派之间或鲜明或细微的差别,说明早期唐卡艺术的繁盛兴旺、百家争鸣的局面。西藏博物馆还曾展出世界上最长的手绘卷轴唐卡,该唐卡全长618米,宽2.5米,整幅画卷约1500平方米,重1000余公斤。
展出活动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西藏历史与文化”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直观地揭示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和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艺术”、“民俗文化”向观众展示了西藏的历史和文化。2001年推出的“藏北自然资源专题展”,通过
藏北地区种类繁多的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标本,展示了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和自然风光。2002年推出的“明清瓷器精品馆”在体现中国登峰造极的制瓷工艺的同时,更证明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史实。为迎接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于2005年9月开放的“元、明、清玉器精品馆”首次全面、系统地将中华
玉文化展现给西藏人民。
西藏博物馆与世界各部门、组织合作举办了:雪域明珠——西藏文化展(
北京)、拥抱吉祥——西藏文物珍宝展(
香港、
广州)、首届民族服饰博览会(
云南)、西藏文物精粹展(
香港)、西藏文化艺术展(
广州)、雪域藏珍(
上海)、雪域瑰宝——西藏文物展(
南京)、中国西藏文物韩国展、中国西藏文物美国展、中国西藏文化交流展(
比利时、
加拿大)、中国西藏文物德国展、中国西藏文物日本展等巡回展出活动。
2022年7月8日,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拉萨隆重举行。开馆当天,新馆推出《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两大基本陈列。
所获荣誉
开馆展览隆重推出的“西藏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被
国家文物局、
中国博物馆协会、
中国文物报社评为“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
2002年西藏博物馆被评为AAAA旅游景点。
2010年2月举行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上,西藏博物馆的
松赞干布迎亲真丝织锦唐卡获得了2010年博物馆文化产品二等奖;金箔女魔仰卧图获得了2010年博物馆文化产品优秀奖。
2021年10月,西藏博物馆的西藏博物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作用意义
西藏博物馆内大量的历史文物,可以佐证藏民族与内地各民族的亲密关系,以及历届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实施管理的过程。博物馆通过这些实物证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有力地向群众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
民族分裂的教育。
与此同时,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和外宣基地,博物馆还具备着文物、文献的研究、陈列和宣教功能。凭借其独具的原始实物资料,通过对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对全世界正确认识、了解西藏,对加强各民族乃至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都将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夏季:10:00~17:30
冬季:10:00~16:30
门票价格:免费(周一不能参观),博物馆可提供以藏、汉、日、英四种语言提供的有声导览器,租语音导游机20元/部。
闭馆日:星期一
交通信息
交通路线:109、106、98、86、200、201、203、204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