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是菊科、
蒿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主根细;根状茎稍粗,茎少数或单生,草质,高可达90厘米,具纵棱,叶质薄,上面绿色,微有凹点,茎下部与中部叶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卵形,第一回全裂,
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
叶片上端裂片斜向叶先端,小裂片短小,椭圆状披针形或为线状披针形的栉齿,边缘小锯齿,头状花序球形或半球形,外层总苞片狭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淡绿色,花序托半球形,凸起;雌花花冠狭管状,背面有腺点,花柱略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披针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瘦果椭圆状倒卵形,略扁,7-10月开花结果。
裂叶蒿是典型的中生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细;
根状茎稍粗,匍地或斜向上。茎少数或单生,草质,高50-70(-90)厘米,具纵棱,上部具分枝,枝短,下部不分枝,茎上部与分枝通常被平贴的短柔毛。叶质薄,上面绿色,微有凹点,无毛或疏被短绒毛,背面初时密被白色短绒毛,后稍稀疏;茎下部与中部叶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卵形,长3-12厘米,宽1.5-5(-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的
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6-8枚,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叶片上端裂片斜向叶先端,中部裂片与中轴成直角叉开,基部裂片斜向叶柄,每裂片基部均下延在叶轴与叶柄上端成狭翅状,每裂片常再次羽状深裂,小裂片短小,椭圆状披针形或为线状披针形的栉齿,小裂片不再分裂或边缘具若干小锯齿,叶柄长3-12厘米,基部有小型的假
托叶;上部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全裂,无柄或近无柄;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径2-3(-3.5)毫米,下垂,在分枝上排成密集或稍疏松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略狭窄的扫帚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狭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淡绿色,背面无毛或初时微有稀疏短绒毛,后渐脱落或近无毛,边缘狭膜质,中层总苞片卵形,背面无毛,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近膜质;花序托半球形,凸起;
雌花8-15朵,花冠狭管状,背面有腺点,檐部具2裂齿,背面常有短柔毛,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直立或斜展,叉端尖;两性花30-40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檐部背面有短柔毛,花药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花后叉开,叉端有睫毛。
瘦果椭圆状倒卵形,略扁,有纵纹,暗褐色。花果期7-10月。
裂叶蒿多生于中、低海拔地区,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最习见于湿润的山地林下或林缘,是东北
兴安落叶松林及杨桦林下的常见草本植物,又是温带各山地杂类草草甸、亚高山草甸,或山地草甸草原的习见伴生成分,有时在山地林缘,可形成裂叶蒿、地榆为主的五花杂类草草甸。裂叶蒿也见于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草原带的
羊草、杂类草群落中。能忍耐极轻微的
盐渍化环境在少数情况下,见于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草原区河岸低地的
马蔺、羊草草甸中,有时也偶见于沼泽化草甸。主要生长在温带森林草原带,向南可伸入夏绿阔叶林带,稍向北,也少量地伴生于草原带草甸化的
草原群落中。裂叶蒿适宜生长的土壤可为典型棕色针叶林土、山地灰褐土,山地草甸上或黑钙土、草甸化栗钙土、暗粟钙土、微盐渍化草甸土等。
分布于中国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北部);蒙古、朝鲜、
俄罗斯(中亚、西伯利亚及欧洲部分)、欧洲东部和中部各国及北美洲(阿拉斯加)也有分布。
裂叶蒿4月返青,裂叶蒿为
根蘖性植物,由于生境一般比较湿润,根蘖分布在3-5厘米表土层中,侧根和不定根多数集中在表土以下15厘米以内。根系上常有寄生植物
黄花列当。
饲用:裂叶蒿青绿时家畜不喜食,为低等饲用植物。秋霜后羊、牛稍禽,山区群众于夏秋季收割野草(其中混有禾本科草、杂类草、也有裂叶蒿),晒制于草冬春季补饲家畜,使它的饲用价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