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是
合法权益遭受
不法行为直接侵害的人。诉讼参与人之一。其
诉讼地位,在
自诉案件中是自诉人,处于诉讼当事人中的原告地位,享有诉讼当事人中原告人的一切
诉讼权利;在
公诉案件中,公诉人居原告地位,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据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享有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多的诉讼权利。
在
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证人的作用;如果他提起
附带民事诉讼,就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
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为自诉人,享有当事人的地位。
被害人与证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被害人同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有权指控犯罪;有权参加
法庭调查和辩论;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人民
检察院免予起诉、
不起诉的决定如果不服,有权提出申诉等。同时,被害人有义务遵守法庭秩序,如实向司法机关反映案件情况,不得夸大
犯罪行为或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等。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
刑事诉讼中的
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存在于大多数刑事案件之中。《刑事诉讼法》没有对“被害人”做出专门的定义,但是结合其他条款,例如第一百一十条第二款“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
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等内容,被害人是指“
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给国家、集体的财产造成了损失,所以《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
国家财产、
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
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
附带民事诉讼。”这意味着,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国家、集体也可能成为“被害人”。也有一些犯罪行为并未造成实际的人身或财产等损失,这类案件的当事人中就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害人”,例如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危害
公共安全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