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
机械制动装置
刹车,也称为制动,是指使运行中的机车、车辆及其他运输工具或机械等停止或减低速度的动作。制动的一般原理是在机器的高速轴上固定一个轮或盘,在机座上安装与之相适应的闸瓦、带或盘,在外力作用下使之产生制动力矩。刹车装置也就是可以减慢车速的机械制动装置,又名减速器。简单来说:汽车刹车踏板在方向盘下面,踩住刹车踏板,则使刹车杠杆联动受压并传至到刹车鼓上的刹车片卡住刹车轮盘,使汽车减速或停止运行。汽车手动刹车是在排挡旁,连于刹车杠。常见的还有自行车刹车,它是靠固定在车架上的杆状制动器或者盘装抱刹制动器等来进行减速的。
简介
刹车是靠刹车片刹车鼓之间的激烈磨擦来完成的。
在水中行驶时,车轮几乎都浸在水中,使得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留下一层水膜,就像涂抹了润滑油一样,使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摩擦力减小,无法控制汽车停止,而且鼓内的水也不容易散出。 这种刹车失灵的现象来得非常快,在离水后边走边踩刹车,连续几次,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水滴就会被擦掉,同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将其烘干,使刹车很快恢复原来的灵敏度。
这种刹车失灵的现象对于采用碟形刹车系统的汽车来说几乎不会发生,因为碟形刹车系统的刹车片面积很小,碟盘外围又全部暴露在外面,留不住水滴。由于车轮转动时离心力的作用,碟盘上的水滴会自动散失,不影响刹车系统的功能。平常使用的小型车很多是前碟后鼓式刹车,所以涉水后有的刹车失灵,有的刹车会减弱很多。
方法
目的
是减速,可以是降低速度也可以是使车辆停止。刹车作用的原理是把车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而动能来自于发动机提供的动力,需要燃料燃烧做功来提供,也就是说你踩一次刹车就意味着你的汽油要浪费一点。所以,请你一定记住第一条:开车尽可能少踩刹车,刹车只是为了舒适或者紧急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方法。
我们在实际驾驶中遇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很多情况我们不得不被迫踩刹车,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考虑合理地减少踩刹车的时间和频率。我们知道发动机有滞速作用,在不是紧急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发动机来减速---现在的电喷发动机被动运转的时候电脑会控制少喷油甚至不喷油,此时油耗很低,甚至远远低于怠速油耗。比如说你在开车的时候发现前面较远处有红灯,并且路上车很少,此时就应该松开油门,让发动机滞速,而不要急于挂空档踩刹车。在大多数发现情况较早并且有足够时间处理的情况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技巧
刹车有很多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紧急刹车,此时就必须注意刹车的技巧了。这里分两种情况讨论,一是不带有ABS防抱死刹车系统的车辆,老式的车辆基本都是这样的。这种车辆在遇到紧急刹车的时候,如果刹车力度过大则可能使车子轮胎抱死(轮胎完全不转动),我们在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拖得很长的两条黑色刹车痕,这就是没有ABS的汽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的痕迹,轮胎由于紧急制动导致轮胎抱死以后不再转动,但巨大的惯性会使车子的轮胎磨擦着地面继续向前滑动,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导致轮胎上磨擦掉的橡胶粒产生了一条黑色的痕迹。此时如果强行打方向往往会产生跑偏侧滑甩尾甚至侧翻失控等严重后果。因此老式车辆制动的时候,尽可能采取点刹,即刹车的时候可以缓一脚或者几脚,这样可以在刹车的同时有效控制车辆的前进方向,减少危险的发生。危急时刻刹车一脚到底之后,如果车子出现侧滑或者甩尾,要冷静地观察这种失控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可能造成的话,则必须缓一脚或者几脚刹车来调整方向,然后再把刹车用力踩下去。总的来说对于没有abs刹车装置的汽车来说,点刹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
意义
不会刹车的人开车是没有安全性可言的。我看到很多朋友在交流经验教训的时候提到在高速公路如何采用高超的转向技术避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记住:在绝大多数紧急情况下,刹车都是你最好的第一选择。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而言,紧急情况刹车是相对最安全的选择,如果选择转向,则很可能因失控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先紧急刹车,在车速降低的同时采取转向或者其它措施则安全性会大大增加。退一步讲,万一发生事故,踩着刹车被动撞上去的时候,你基本可以保持原来的行驶状态,不会因为你紧急躲避造成的跨越标线等导致自己的事故责任从小变为大,车速降低以后躲避的安全性更高,并且这样出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事故责任都远小于你为了躲避危险而采取转向等措施的危险,如果高速行驶中遇到危险你本能采取的是转向,那结果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分类
紧急刹车
紧急刹车还要注意后车追尾的隐患,这种情况常见于市区行驶,如果前车紧急停车,那么你在紧急刹车之后,尽可能把刹车缓一脚,使车子前溜一下,给后车留出可以缓冲的余地,否则你是停住了,但后车恐怕只有靠冲撞你来迫使自己停车了~~~
日常刹车
除了紧急情况下的刹车以外,日常行车中的刹车也是很有技巧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新手刹车有点头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刹车使用不当。踩刹车的力度是有讲究的,正确的力度是由轻渐重,然后由重渐轻,待车辆停止的瞬间,刹车力度刚好变为零,这才是最理想的刹车力度,这样操作,车上乘员会感觉非常舒适,可以有效避免晕车现象。当然如果是上坡或者特殊路段,刹车力度就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上坡停车的话就要在车子快停稳的时候重新加大刹车力度等。
刹车装置
汽车因为车轮的转动才能够在道路上行驶,当汽车要停下来时,怎么办呢?驾驶者不可能像动画片中一样的把脚伸到地面去阻止汽车前进,这时候就得依靠车上的刹车装置,来使汽车的速度降低以及停止了。
刹车装置藉由刹车片轮鼓或碟盘之间产生摩擦,并在摩擦的过程中将汽车行驶时的动能转变成热能消耗掉。常见的刹车装置有“鼓式刹车”和“盘式刹车”二种型式,它们的基本特色如下:
刹车分类
鼓式刹车
在车轮毂里面装设二个半圆型的刹车片,利用“杠杆原理”推动刹车片使刹车片与轮鼓内面接触而发生摩擦。
鼓式刹车的作用方式
简单的说,鼓式刹车就是利用刹车鼓内静止的刹车片,去摩擦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以产生摩擦力使车轮转动速度降低的刹车装置。
在踩下刹车踏板时,脚的施力会使刹车总泵内的活塞将刹车油往前推去并在油路中产生压力。压力经由刹车油传送到每个车轮的刹车分泵活塞,刹车分泵的活塞再推动刹车片向外,使刹车片与刹车鼓的内面发生摩擦,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去降低车轮的转速,以达到刹车的目的。
鼓式优点
1.有自动刹紧的用,使刹车系统可以使用较低的油压,或是使用直径比刹车碟小很多的刹车鼓。
2.手刹车机构的安装容易。有些后轮装置盘式刹车的车型,会在刹车盘中心部位安装鼓式刹车的手刹车机构。
3.零件的加工与组成较为简单,而有较为低廉的制造成本。
鼓式缺点
1.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在受热后直径会增大,而造成踩下刹车踏板的行程加大,容易发生刹车反应不如预期的情况。因此在驾驶采用鼓式刹车的车辆时,要尽量避免连续刹车造成刹车片因高温而产生热衰退现象。
2.刹车系统反应较慢,刹车的踩踏力道较不易控制,不利于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
3.构造复杂零件多,刹车间隙须做调整,使得维修不易。
由于车辆的性能与行驶速度与日遽增,为增加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刹车的稳定性,盘式刹车已成为当前刹车系统的主流。由于盘式刹车的刹车盘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盘式刹车有优良的散热性,当车辆在高速状态做急刹车或在短时间内多次刹车,刹车的性能较不易衰退,可以让车辆获得较佳的刹车效果,以增进车辆的安全性。
并且由于盘式刹车的反应快速,有能力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因此许多车款采用盘式刹车与ABS系统以及VSC、TCS等系统搭配,以满足此类系统需要快速做动的需求。
盘式刹车
以刹车卡钳控制两片刹车片去夹住轮子上的刹车碟盘。在刹车片夹住碟盘时,其二者间会产生摩擦。
汽车在湿滑或结冰的低摩擦路面上行驶时,如果发生过度刹车的情况,则车轮会被刹车装置锁死而失去抓地力,导致车辆失去控制方向的能力。为了使车辆在这种危险的路面上能够有效控制前进的方向,于是研发出ABS“防抱死刹车系统”。
性能越来越强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在游刃有余之际还可以让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循迹控制系统”和VSC-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等同于ESP)来控制车辆在行驶时的循迹性能,以及控制车辆在过弯时的稳定性能。
鼓式刹车应用在汽车上面已经近一世纪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它的可靠性以及强大的制动力,使得鼓式刹车现今仍配置在许多车型上 (多使用于后轮)。鼓式刹车是藉由液压将装置于刹车鼓内之刹车片往外推,使刹车片与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之内面发生摩擦,而产生刹车的效果。
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内面就是刹车装置产生刹车力矩的位置。在获得相同刹车力矩的情况下,鼓式刹车装置的刹车鼓的直径可以比盘式刹车的刹车盘还要小上许多。因此载重用的大型车辆为获取强大的制动力,只能够在轮圈的有限空间之中装置鼓式刹车。
作用方式
顾名思义,盘式刹车以静止的刹车盘片,夹住随着轮胎转动的刹车碟盘以产生摩擦力,使车轮转动速度将低的刹车装置。
当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总泵内的活塞会被推动,而在刹车油路中建立压力。压力经由刹车油传送到刹车卡钳上之刹车分泵的活塞,刹车分泵的活塞在受到压力后,会向外移动并推动刹车片去夹紧刹车盘,使得刹车片与刹车盘发生摩擦,以降低车轮转速,好让汽车减速或是停止。
盘式优点
1.盘式刹车散热性较鼓式刹车佳,在连续踩踏刹车时比较不会造成刹车衰退而使刹车失灵的现象。
2.刹车盘在受热之后尺寸的改变并不使踩刹车踏板的行程增加。
3.盘式刹车系统的反应快速,可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因而较为符合ABS系统的需求。
4.盘式刹车没有鼓式刹车的自动刹紧作用,因此左右车轮的刹车力量比较平均。
5.因刹车盘的排水性较佳,可以降低因为水或泥沙造成刹车不良的情形。
6.与鼓式刹车相比较下,盘式刹车的构造简单,且容易维修。
盘式缺点
1.因为没有鼓式刹车的自动煞紧作用,使盘式刹车的刹车力较鼓式刹车为低。
2.盘式刹车的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的摩擦面积较鼓式刹车的小,使刹车的力量也比较小。
3.为改善上述盘式刹车的缺点,因此需较大的踩踏力量或是油压。因而必须使用直径较大的刹车盘,或是提高刹车系统的油压,以提高刹车的力量。
4. 手刹车装置不易安装,有些后轮使用盘式刹车的车型为此而加设一组鼓式刹车的手刹车机构。
5.刹车片之磨损较大,致更换频率可能较高。
防抱死刹车
现在的汽车大都有ABS防抱死刹车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确保汽车在刹车不甩尾不侧滑的同时控制汽车方向(当然如果转向过猛或者路面过滑那就什么系统也无济于事了)。ABS的原理相当于人工制造点刹,不过这种点刹技术更高频率更快,制动器的压力可以由汽车电脑根据车轮打滑的程度自动控制,从而使车轮一直保持滚动而不抱死,因此ABS系统这种车辆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必须一次性用力踩到底,同时注意控制好方向,千万别用“点刹”的方法,否则ABS不仅不发挥作用,还很容易发生危险。紧急刹车ABS起动的时候车子会有明显的震动,甚至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响声,脚下刹车踏板也会跳动,这都是正常现象,有人说ABS起作用的时候“脚下象踩了个老鼠,又跳又叫”,这个比喻还是很恰当的。此外需要提醒一点的是,带有ABS车辆急刹的时候一定要用力把刹车踩到底—一定要用力!否则 ABS很可能不能换马上介入,从而延长刹车距离,降低安全性。
优点
1、汽车制动时,使汽车保持制动方向稳定性。
2、汽车制动时,使汽车保持其转向能力。
3、汽车在大多数路面情况下制动时,能够缩短制动距离。
4、能够提高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
中国供应商的刹车盘及刹车鼓通常单独销售,其价格据所用原料而定。所用原料种类众多,包括铸铁、钢及合金等,大多数采购自国内。
铸铁类产品单价在6美元以下,约占中国刹车盘及刹车鼓总产量的40%到50%。价格高达150美元的高度专业化产品也有提供。大部分厂商都偏爱铸铁,对于针对中低速的产品尤其如此。因为铸铁价格低,热稳定性及机械加工性能良好。
其次是钢或合金钢产品,约占总产出的30%到35%,多为中高速车辆设计。其价格在6到15美元之间,比铸铁产品高出50%左右,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较高。
复合原料的刹车盘及刹车鼓仅占总产量的5%不到,主要针对高端市场豪华车型,以及跑车、赛车等高性能车辆。单价在15美元以上,较之钢、钢合金产品更贵,因为该项生产技术成本更高。国产刹车盘及刹车鼓运用更广泛的是碳-碳及碳陶复合材料。该类产品较铸铁或钢制刹车盘/鼓更轻,防腐性较好,更耐高温。其使用寿命约为后者的四倍。
碳碳材料由碳基里的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传统原材料产品的一半,但在300摄氏度以上仍能正常工作。碳陶刹车盘/鼓由碳化硅基里的碳纤维制成。较之传统原料的产品轻60%左右,可承受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
刹车失灵
原因
一是对刹车系统缺乏必要的保养,刹车总泵里杂质太多、密封不严、真空助力泵失效、刹车油过脏或几种刹车油混合使用受热后出现气阻、刹车总泵或分泵漏油、储气罐或管路接口漏气;
二是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机件失灵,如长时间下坡会使刹车片摩擦生热、刹车毂炭化、刹车功能完全失效;
三是由于严重超载,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加大了车辆运动惯性,直接导致刹车失灵。
应对失灵
如果车辆在行驶中发生刹车失灵,新手应该怎么办呢?
1.根据路况和车速控制好方向,脱开高速挡,同时迅速轰一脚空油,将高速挡换入低速挡。这样,发动机会有很大的牵引阻力使车速迅速降低。另外,在换 低速挡的同时,应结合使用手刹,但要注意手刹不能拉紧不放,也不能拉得太慢。如果拉得太紧,容易使制动盘“抱死”,很可能损坏传动机件而丧失制动能力;如 果拉得太慢,会使制动盘磨损烧蚀而失去制动作用。
2.利用车的保险杠、车厢等钢性部位与路边的天然障碍物(岩石、大树或土坡)摩擦、碰撞,达到强行停车脱险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事故损失。
3.上坡时出现刹车失灵,应适时减入中低挡,保持足够的动力驶上坡顶停车。如需半坡停车,应保持前进低挡位,拉紧手制动,随车人员及时用石块、垫木等物卡住车轮。如有后滑现象,车尾应朝向山坡或安全一面,并打开大灯和紧急信号灯,引起前后车辆的注意。
4.下坡刹车失灵,不能利用车辆本身的机构控制车速时,驾驶员应果断地利用天然障碍物,如路旁的岩石、大树等,给汽车造成阻力。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形、物体可以利用,紧急情况下可将车身的一侧向山边靠拢,以摩擦来增加阻力,逐渐地降低车速。
5.车辆在下长坡、陡坡时不管有无情况都应该踩一下刹车。既可以检验刹车性能,也可以在发现刹车失灵时赢得控制车速的时间,也称为预见性刹车。
刹车失灵怎么办
刹车失灵第一招:要养成下坡时小带一脚刹车的好习惯。一旦发现没刹车了,一定要冷静,车速不快的话,试着先拉手刹降车速,手刹一定不要拉得过快、过死,否则很可能将钢丝绳崩断,那就更糟了!
刹车失灵第二招:拉手刹未果就要试着抢挡——轰一大脚油门,退挡,再轰一脚油门,进挡。下坡时如果没有刹车,车速越来越快,变速箱已经很难开合,大多抢不进低挡位,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线希望。
刹车失灵第三招:如果低挡还抢不进去的话,就要观察路况,右边如果有山体、墙壁等固定的物体,要试着两手死死抓着方向盘(以免方向盘的抖动打伤手骨),靠上去用右侧车身和山体接触,增加摩擦力,让车能尽快停下。如果山在左侧,千万注意不要一把方向就靠死山体,而要靠一点,方向又回打一点,再向山体靠一把,再回拉一把,以免使驾驶室变形,对自己造成过大的伤害。
刹车失灵第四招:假如以上都不行的话,直路就先跑着再说,说不定前面有上坡呢?命不好碰到的是弯道,有把握过弯的话尽量过,如果车速实在过快,就要看看能否“软着陆”了,路基下面不是很深,又有沙滩、软土地的话,只管往前冲,相信伤害不会很大,至少总比拐不过弯来,造成翻车好些。
友情提示:防止刹车失灵最重要的就是,要经常给爱车做维修、保养,防止此种状况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一定要保持冷静,在尽量避开行人的情况下,安全把车子停下来。
刹车养护
清洁的、高质量的制动液是安全和刹车系统功况良好的基本。你应该总是购买市面上质量最好的制动液。如果制动液脏了,放掉并且冲净整个系统,然后用新液灌满主油缸。刹车油不要重复使用,所有从系统中被放掉的制动液都应该被丢弃掉。
在保养刹车系统的项目中,定期检查刹车液面是最重要的。起码一个月检查一次,次数多就更好了。
吸入石棉粉尘对你的健康十分有害。用干刷子或压缩空气去除刹车系统上的灰尘泥垢时会扬起尘土,由于其中极易含有石棉纤维,因此容易损害健康。灰尘和泥垢应该用专除石棉的吸尘器来对付,而且应该用防尘模式。如果没有吸尘器,那么在保养刹车总成时应该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带上经过鉴定的防毒呼吸器。
检查刹车之前,小心地擦净主油缸上的泥垢,以免任何脏东西掉入储油罐。摘掉紧固件(一般是销子)和盖子。对于没有刻度的油缸,应保持液面距油缸顶6毫米,如果有刻度,只要保持液面比刻度高就可以了。如果主缸需要加油,请加入符合dot3或4规范的重载刹车油。
千万小心别把刹车液贱在油漆上,因为它有很强的腐蚀性,会毁坏面漆。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总缺刹车油,而你总在添加,那很显然你的刹车系统有毛病了,你应该检查一下了。刹车油的颜色也会提出警告。刹车油不应该颜色过深,也不应该象烧过的样子。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有问题了,不过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
日常检查步骤
1、检查刹车片,刹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刹车片的情况,所以检查刹车片磨损程度是否正常对保证刹车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2、检查刹车油,除了刹车片,影响刹车结果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刹车油了,要注意考虑所在地和目的地的天气特点,防止刹车油内进入过多的水分,对刹车有着不良影响。
长坡刹车
驾驶员都清楚,汽车在下坡的时候,如果长时间刹车,可能会导致制动器失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 “热”字。汽车从高处到低处,由势能转变为动能,再把动能转变为制动器的摩擦热能,其中大部分的热量都会在制动器内产生,使制动器温度达到300℃以上。 一般情况下,制动器工作温度不能超过200℃,当温度过高,容易烧坏刹车皮面。硬化后的刹车皮,制动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将明显下降,使汽车制动效能衰退。这种情况对于使用液压和气压制动的车辆,都有可能出现。
现时的中小型汽车一般装有液压动力制动器,下坡经常使用制动器,所产生的热量同样会经管路传导,使液压油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液压油的沸点,油液便会汽化,这样,制动压力同样会有不足的情况出现。
开车时应付长时间下坡的路段,首先应时刻注意制动系统是否起作用,并根据坡路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挡位,例如在下坡坡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用低速挡行走。假如是自动挡的车,应仔细阅读说明书,知道用什 么挡位才能运用发动机进行制动。如果万一出现刹车失效的情况,应立刻利用手刹将车速降低,然后挂入低速挡,用低速挡把车拖慢,再用手刹把车停住,待制动器降温恢复刹车功能后再行走。制动器一定要自然冷却。下坡时千万不可熄火滑行。
刹车技巧
技巧一、当刹车时在车辆还没有完全停止前先松开刹车,因为一直踩住刹车的话,会导致汽车在停止的瞬间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其技巧是在车辆完全停止前松开一次刹车,然后再轻点刹车直至车辆停止行驶。
技巧二、当车辆在弯道时进行刹车,此时如果采取的是打着方向盘踩刹车的话,会导致爱车失去重心。所以,在车辆进入弯道之前可以通过刹车充分地减低车速。但如果来不及减速的话,可根据情况短暂使用刹车。湿滑弯道路面紧急刹车的话容易发生甩尾,可以通过降低波箱档位,利用发动机制动进行减速。
技巧三、雨天刹车,雨天由于路面的一些特殊的状况,一般不主张使用紧急刹车。因为虽然大部分的汽车都配置有ABS系统,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车辆抱死的现象。但是由于雨天路面比较滑,紧急刹车很可能会导致车辆重心失衡,发生侧翻等现象。因此,在这里表现建议广大车主在雨天行驶注意控制车速的同时,谨慎使用紧急刹车的动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09:3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