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定
糖尿病诊断及治疗随访的方式
血糖测定是糖尿病(DM)诊断及治疗随访的必要手段,可以认为是DM患者“生命体征”之一。
简介
近几十年来除原来的实验室血(浆)糖测定外,已开展了家用微量全血糖测定,现又研究其他体液及无创伤血糖测定。现从糖尿病医患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临床作一回顾。
分类
一、静脉血浆糖(VPG)和血清糖测定
原来用还原糖试剂(如邻甲苯胺)测定,现改进为用“真”糖试剂测定,如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从手工操作改进为半自动或自动测定。因为邻甲苯胺对醛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甚至抗坏血酸)均可有反应,并在酸性环境中产生绿色,因而可用比色法测定。但邻甲苯胺对葡萄糖并无特异性,而且酸性溶液对自动化测定的管道有破坏,故近年已逐步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应用最广泛,因本法基本上不受其他化合物的干扰。此酶氧化葡萄糖后产生过氧化氢,可用另一检测系统测定过氧化氢的多少,而得出血糖含量。近年应用己糖激酶法,此酶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G6P),当有另外的G6P脱氢酶(G6PD)存在时,可以测定此酶还原NADP的能力而测出葡萄糖。现今多以己糖激酶法作为血糖测定的参考标准。但测静脉血糖由于抽血麻烦,用血多,且当时看不到结果,因此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又因血清糖比肝素化的血浆糖浓度高5%,这可能因红细胞中液体因抗凝剂而转到血浆中之故。所以一般不测血清糖,而仅测血浆糖。
二、毛细血管全血糖(CBG)测定
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袖珍血糖仪,可用一滴毛细血管全血测定血糖,患者可自测血糖(SMBG),快速得出结果,决定治疗变动,缩短住院日,这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靠此才有可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DCCT)研究,并于1993年明确了严格控制血糖的治疗目标。
CBG测定原理一般为葡萄糖氧化酶比色反应。此酶作为触酶使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使氧接受剂氧化而产生颜色改变,可用反射光度计或吸收光度计测定。以后也用电化学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流,而得出血糖值。有些仪器改用己糖激酶或葡萄糖脱氢酶进行类似反应。SMBG由于可由患者自行操作等优点,故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等不但推荐CBG为患者自用,且定为住院患者床边检查之用,尤其在急诊室、手术室、特护病房(ICU、CCU)等更为适用。至2003年的文件上仍强调要推广SMBG。而VPG测定主要作为诊断、校正袖珍血糖仪、科研及作其他生化检查时附带测定。CBG与VPG不同,因CBG用血量少,产生误差的机会更多,我们对此应有了解。
方法
(1)葡萄糖氧化酶法:特异性强、价廉、方法简单。其正常值:空腹全血为3.6~5.3毫摩尔/升(65~95毫克/分升),血浆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
(2)邻甲苯胺法:结果较可靠,由于血中绝大部分非糖物质及抗凝剂中的氧化物同时被沉淀下来,因而不易出现假性过高或过低。其正常值:空腹全血为3.3~5.6毫摩尔/升(60~100毫克/分升),血浆为3.9~6.4毫摩尔/升(70~115毫克/分升)。
(3)福林吴氏法:此法测得之血糖含量,并非全部为葡萄糖,有不少是非糖的还原物质。因而测得的数值比实际高,本法已趋向淘汰。空腹血糖正常值为4.4~6.7毫摩尔/升(80~120毫克/分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3 23: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