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即
正气虚。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
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不喜欢说话、声音小、说话的尾音低靡且常常听不到、一生病都会不易恢复、手足心呈现微热、午后自觉脸上有一阵阵烘热感、舌苔少、
脉象无力,这些也是虚性体质的特征。
不喜欢说话、声音小、说话的尾音低糜且常常听不到、一生病都会不易恢复、手足心呈现微热、午后自觉脸上有一阵阵烘热感、
舌苔少、脉象无力,这些也是虚性体质的特征。
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
虚热,
自汗,脱肛,
子宫下垂,
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
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
黄芪、党参等。
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
失眠多梦,
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
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
当归、
阿胶、
熟地、
桑椹子等。
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
小便不利,
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
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
红参、
鹿茸、
杜仲、
虫草、肉桂、海马等。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
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
补气、补血、
补阴、
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
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
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
食欲减退、
恶心、
饱胀、便秘、头晕、
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
阳虚者服了
生地、
麦冬、
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
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像
气虚适宜吃菠菜,
血虚适宜吃胡萝卜,阴虚适宜吃茄子,阳虚适宜吃辣椒就是
食补)
虚性体质的人应该常选择补性食物,可增进体力,恢复元气,如
高丽参、
红枣、
栗子、
山药、
樱桃、
芝麻、
糙米、小麦、
莲藕等。
每天泡一次高丽参,一次只用三片,每天沸水冲泡来饮用。这三片高丽参要连续泡饮三天,所以第二天味道比较淡,第三天就更淡了,平常放冰箱冷藏避免腐坏。这样可以使患者脸色红润,从而达到减轻疾病的效果。
所以,虚性体质的人每天若能吃一次“山药
莲子红枣汤”,抵抗力就会逐渐增强,其中山药特别含有天然荷尔蒙的前驱物质,对中老年妇女帮助甚大。但是补性食物的摄取量要节制,不可吃过量。笔者曾听一位患偏头痛十余年的妇人说,就是因为在某一天吃了太多的
糖炒栗子,引发偏头痛,一痛就是十几年。所以奉劝大家,经过煎炒的补性食物千万要少量进食。
既有
气虚又有
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
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
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
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
补气和
补阴。
既有
阴虚又有
阳虚,称
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
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
壮阳等补法。
对两虚之体的
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
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