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猫鲨(学名:Scyliorhinus torazame)是猫鲨科、猫鲨属的一种冷温性鱼类。刚孵出仔鲨长约8厘米;雄成鱼长41-48厘米,雌成鱼长约39厘米。体延长,前部较粗大,。头宽扁而短,约为体长的1/6。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吻短,比眼径稍长。眼狭长,两端尖,具瞬褶,能上闭,眼间隔平宽。鼻孔颇大,斜列,距口较距吻端为近;前鼻瓣中部有1个圆形突出,后部宽而游离,如袋盖状。口宽而弧形,宽几为长的3倍;唇褶见于口隅处,上唇褶粗短。齿细小而多,三齿头型。喷水孔中大,其前有瓣膜可启闭。鳃孔5个,颇小,第一个最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面盾鳞较粗糙,具3棘突3纵嵴。背鳍2个,小型;第一背鳍位于腹腔之后,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或稍前;第二背鳍起点对着臀鳍基底后端,形态与第一背鳍相似而小。尾鳍中长,约为体长的1/4。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距尾基比距腹鳍为近。腹鳍低长,距臀鳍约与背鳍间隔相等。胸鳍较大,蒲扇形,边缘都圆凸,外角和里角均圆钝。体黄褐色,具11~12条不整齐横纹,并散布着不规则淡色斑纹;腹面淡褐色。
刚孵出仔鲨长约8厘米;雄成鱼长41-48厘米,雌成鱼长约39厘米。体延长,前部较粗大,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狭长。头宽扁而短,约为体长的1/6。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吻短,比眼径稍长,向前狭小,前缘钝圆。眼狭长,两端尖,具瞬褶,能上闭,眼间隔平宽。鼻孔颇大,斜列,距口较距吻端为近,鼻间隔比鼻孔长稍小;前鼻瓣中部有1个圆形突出,后部宽而游离,如袋盖状,被前
鼻瓣后部所掩盖。口宽而弧形,宽几为长的3倍;唇褶见于口隅处,上唇褶粗短,下唇褶细而稍长,约等于鼻孔长之半。齿细小而多,三齿头型,3-4行在使用,每侧每颌24~25齿。喷水孔中大,其前有瓣膜可启闭,卵圆形,恰位于后眼角下方。鳃孔5个,颇小,第一个最大,约等于眼径之半,第五个最小,约与喷水孔等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面
盾鳞较粗糙,具3棘突3纵嵴。
背鳍2个,小型;第一
背鳍位于腹腔之后,起点对着
腹鳍基底后端或稍前,前
后缘都圆凸,上角圆形,下角钝圆,不突出;第二背鳍起点对着
臀鳍基底后端,形态与第一背鳍相似而小,基底长约等于背鳍间隔的1/2。尾鳍中长,约为体长的1/4,尾椎轴不上翘,形态与须鲨类的式型相似,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不突出,或仅微突,与中部相连接,中部与后部间具一缺刻,后部微突,与上叶连合,尾端圆形。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距尾基比距
腹鳍为近,外缘与后缘连接,呈半圆形,里角微尖突。腹鳍低长,距
臀鳍约与背鳍间隔相等,外缘与后缘连接,呈半圆形,里角钝尖。
胸鳍较大,蒲扇形,边缘都圆凸,外角和里角均圆钝。
虎纹猫鲨生着一对猎科动物般的眼睛,而且在光线的照射下会闪闪发光,对光线极其敏感,因此它们成了在光线昏暗的中层带中最致命的捕食者之一。主要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捕食海鸟。
在求偶期间和交配之前,雄性会咬住并包裹雌性的胸鳍、身体、尾巴和鳃。当雄性把一个钩环插入雌性泄殖腔时,交配就开始了。整个交配过程持续15秒到4分钟。卵生,每个输卵管只1个受精卵,胚胎仅以蛋黄为食,大多数胎儿在产出体外后发育,卵囊2厘米×6厘米,孵化时的尺寸至少为8厘米,有一定的产卵场和孵化地。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无危(LC)。
虎纹猫鲨偶然被渔夫网获之后,剖腹时绝大多数腹内有消化不了的鸟毛,有时甚至发现人的头发。因此,
南澳渔夫把它视为不祥之物,网获它是“没有好头彩”,所以有时把它放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