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学,是研究藻类的学科。
藻类是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一个大类群,其个体大小从微型到小树状。藻类在生态学中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学科对人类具有直接利害关系。
概念
藻类学是研究藻类植物的分类、形态、构造、生理、生态及经济利用的科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种类繁多的藻类中,有许多种类早已被用来作为食料、药材和饲料等。
发展历史
植物学家把
植物分成
藻类、
苔藓、
蕨类和
种子植物几个大门类。其中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并且种类繁多,目前被发现的约有2.5万种。我们吃的海带和紫菜就是藻类。
19世纪,植物学家们按藻类外观颜色简单地把藻类分为
绿藻纲、
褐藻纲、
红藻纲和以
蓝藻为主的粘藻纲4个纲。直到1951年,史密斯等人编写了第一本世界上较权威的《藻类学手册》,将藻类划分为
绿藻门、
蓝藻门、
裸藻门、
甲藻门、
金藻门、
褐藻门和
红藻门7个门。
在对藻类的研究中,藻类学家们纷纷把研究重点放在藻类的进化上。1900年,布莱克曼排出了第一个绿藻进化谱系图。在这个谱系中,他认为绿藻的原始类型是具有鞭毛的单细胞游动胞型,如
衣藻。以后由它经胶体群体阶段,即
空球藻这一类,发展为囊球体阶段,如
团藻这类已经有细胞分化的藻类。
1950年至1961年,水生所的
饶钦止、
黎尚豪在继续进行淡水藻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藻类实验室和藻类学研究室,创建和发展了实验藻类学,开展藻类生理生态和藻类生物化学研究,并设立了藻种培育室。以
固氮蓝藻和单细胞
绿藻为主要对象,进行生理生态和大量培养研究,并用作为稻田肥源和饲料,同时还开展了淡水水体初级生产力的研究。七十年代,他们发展了藻类污染生态学。研究藻类对污染源的吸收、积累,并利用它清除污染物质;对蓝藻固氮机理和固氮遗传方面也展开了工作。目前中国科学院已有淡水藻类研究人员六、七十人,比建院初期增加了20多倍。
藻类分类学是探索生物演化规律,摸清自然资源和研究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中国藻类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鞘藻目专志》已由饶钦止首次完成,该专著记录了21属、301种(内新种91),占世界已报道种类43%。由于对该目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提出了新见解,该书已成为国际上这一学科的重要文献。《中国双星藻科志》则由饶和他的学生们记录了该科9属、347种(内新种219),并对某些属进行了订正,它不仅是该科在中国的完善记录,在国际上也是重要资料。
研究内容
藻类学,属于植物学学科中的一门,是研究藻类植物的分类、形态、构造、生态、生理、生化、遗传及其他
生物学和利用的
植物学分支。多数藻类是生存在潮湿的环境里的真核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有机体。它们与高等植物的分别在于,藻类缺乏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许多种藻类以单细胞的形态生存,需用显微镜方能观察;也有许多藻类是多细胞生物或以群体形式聚集生活,这类的藻类可形成较大的体积,如海带、紫菜等。在水生生态系,藻类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藻类学还包括对原核生物形的藻类的研究,主要内容以蓝藻也即蓝细菌为主。
在藻类学的研究中,以藻类分类学和
生态学比较成熟。藻类分类学研究藻类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系统地位以了解它们的资源区系和进化系统。藻类形态学研究藻类植物的形态构造。藻类生态学研究藻类植物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藻类学还包括实验藻类生态学(藻类生态生理学)、藻类生理生化和藻类遗传学。
研究意义
藻类是流动水体中最主要的水生植物之一,随着水体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藻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和随季节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大型藻类的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大型藻类的研究相对较少。与欧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对藻类的研究相对较薄弱,尤其对大型藻类的研究更少。对大型藻类植物的研究可以清楚地揭示藻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分布特点,为藻类资源的研究积累资料,丰富世界淡水藻类资源。
由于这些大型藻类基本上是固着生活的种类,几乎全部种类都生长于洁净而流动的泉水和溪流中,对某些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性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体环境也不断恶化,有的藻类已处于珍稀濒危状态,种群小而少。
有的国家已经将有些种类列入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中。如若不抓紧对其进行研究,一旦
物种灭绝,将不仅是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其体内包含的全部基因亦不复存在,还会影响到泉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因此研究大型藻类不仅会添补藻类学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对于全世界藻类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