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人指
祖籍繁衍、
籍贯、居住地在河北
藁城地域的人口称谓;3000年前的台
西商代遗址是藁城人活动的最早纪录。另从相关文献和墓碑记载说明,藁城曾历经
兵燹之苦;受
兵乱、疫灾等因素影响,藁城人口锐减。于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和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先后从
山西迁徙而来。藁城人既是藁城悠久文化的见证人,又是中华美德的继承人;藁城大地上人才济济,既有文人雅士,又有抗战英模,更有
女中豪杰等突出代表人物。
历史记载
1980年,在藁城
靳庄村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追忆先世小序,明
永乐二年,有诏迁外省民实内地,
吾祖李公者,山西
洪洞县人也。奉诏迁
直隶正定府藁城县近庄村,遂家焉,迄今五百有年。家谱失传,次序难稽,因以立石,相志不忘焉耳。”
藁城
南乡村孙氏祖坟墓碑碑文中亦有“祖自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此”之记载。
据明嘉靖《藁城县志》记载:“藁城经历兵
燹之后,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户口旧有存者仅三分之一。永乐十四年,徙山西诸户以实藁城。”在该志《文集志》诰封刑部尚书张公神道碑碑文中,有“公姓张氏,讳钦,字宗敬,敬奄其别号。先世本山西
代州人,永乐间,文皇帝徙山西右族实畿辅。公曾祖讳大名者,实在徙中。遂于藁城之武家庄,与伯祖满,祖,剪荒 秽,垦千余亩。”等记载。
《
藁城乡土地理》也载有“吾邑当辽、金、宋、元时代为南北之咽喉,往来之要冲,一动干戈,则兵马蹂躏,一横征暴敛,则人民逃亡,因之土地荒芜,人口稀少。明成祖即位,命徙山西之民,以实藁城。”
《明史》载,明永乐二年、十四年都曾迁山西民以实河北。
因迁民集结地在山西
洪洞县广济寺,寺旁有一大古槐,树上有一个老鸹窝。迁民便以此作为故乡的象征,世代相传。故藁民广泛流传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的。并认为凡两脚小趾甲为两半者,均为迁民后裔。
迁徙因素
藁城人的先祖自山西迁徙的因素据载:因宋、元、明时代中原各省常遭兵荒,造成赤地千里人烟少,万顷良田无人耕的悲惨景象。自蒙古异族入侵,建立元朝帝国,对汉人极其残暴。元末又禁止汉人持兵器,其大臣巴延又奏请杀害张、王、刘、李、赵五姓之汉人,故汉人几乎无存生之地。为死中得生,河南
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川。公元1351年(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领导下,与元兵战十三年之久。苏北、皖北、豫、鲁之民死亡业已十之七八。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讧四起,争城夺地。
朱元璋兵出
江淮,取山东、复河南、定北京、击败王保于保安,灭张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兵战为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之中军队无食,杀老弱为食,百姓流亡殆尽,北京收尸二十余万。又黄河屡次决口,百姓死亡更无计其数。
公元1399年(
明太祖三十一年)五月,太祖崩,孙允即位,七月太祖四子燕王棣,
靖难起兵,历时三年有余。如围拔雄县、血战藁城、拼搏于真定,斩首三万级。
公元1403年,燕王棣取得政权后,招募流亡,恢复社会经济,河北、河南、
淮北成为主要地区,故迁山西之民以实之。
那时山西为蒙古贵族名将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扩特木耳(王保)之根据地(北至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据地险要,统治严厉,战争波及甚少,社会比较安定,人生殖繁多,死亡也较少,加之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稠地狭之地区,故移民以实他地。
山西移民又以洪洞县及附近地区(此地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之民为多。
人口数据
藁城总人口775110.辖区各乡镇人口统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人物代表
县志人物传数据
据《藁城县志·人物传》记载:古代在朝文武职官208名;民国军政职官56名;科举进士50名,举人192名;明清贡生应例、例监500余名 ,秀才不计其数;建国前学者名人31名。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换精神、地换貌,文教昌明,人才辈出,学者名流及科技人员达208名;中共地师级以上干部120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名录即达4558名;受省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名录49名。建国后至1985年小学教育在校学生数56119名,入学率99.3%;初中毕业生7221名,高中毕业生1202名;大中专学生600名。
历史名人
(据相关资料显示)
藁城籍历史人物代表有:
当代名人
共和国卫士——刘艳坡
河北作家协会会员、耿村民间故事搜集负责人之一——
樊更喜百度贴吧“藁城人吧、藁城吧”创建人之一——
木鱼说话等为代表的突出贡献者。
藁城简介
藁城地处河北省西南部,2014年9月23日成为省会石家庄市的一个区。境域地理坐标为
北纬37°51′~38°18′44″,东经114°38′45″~114°58′47″。辖区总面积836平方公里。北邻
新乐市,南接
赵县境,东与
晋州市相连,西与
正定搭界,东北与
无极接壤,西南与
栾城毗邻。西距石家庄市中心点31公里,北至首都北京26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