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铁鹰,1954年出生,江苏淮安市人。1982年毕业于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2002、2010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
山东大学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访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小说和《西游记》研究,现任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二级)、《西游记》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淮安西游记博览馆名誉馆长。
已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出版
《西游记的诞生》(中华书局2007年)、《
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新华出版社2008年)、《
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分体中国小说史论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专编著近十部,其中《西游记的前世今生》被央视科教频道“子午书简”栏目和央广“从文化开始”栏目等广为介绍,2012获教育部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奖(视同二等)。2013年完成新著《淮安有部西游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吴承恩的生平及其与《西游记》的关系。即将出版《吴承恩集(笺校)》、《吴承恩年谱》、《吴承恩传》。
2012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西游记》成书的田野考察与成书史研究”,是一个具有较强学术创新性的项目。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经历过一个以“世代积累,个人写定”为创作模式的阶段,并诞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一批重要作品。这种模式下的作品,有漫长的成书过程,经历过多种文化的冲突与平衡,浸润有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信息,因此形成了特殊的价值。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受到重视,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分支,通常被称为“成书研究”,比较系统的则称为“成书史研究”。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原始资料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至今尚没有形成真正在“史”的层面上完成的系统成果,勘称第一次尝试。
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开始,起步则是借助于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和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若干与《西游记》成书有关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如敦煌壁画、藏文《罗摩衍那》、队戏《唐僧西天取经》等等,1988年曾赴西北考察敦煌、车师等考察玄奘取经古道和沿途壁画;在零星的线索中,追寻并纠正了一个由王国维引导形成的影响至深的误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诞生于南宋,是说经话本,并由此打开思路,提出:
① 最早的系统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并非如现行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诞生于南宋临安,也非说话人的底本,而是晚唐五代时西北地区佛教寺院里俗讲的教材。在西北地区有一个与唐代玄奘西行及
佛教文化、西域文化直接相关的原生取经故事源,《西游记》成书史的起点应该是玄奘本人和他引领的文化交流,背景是佛教的扩张和教派演变。
② 取经故事在由西北向内地浸润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北方民间祭祀的孵育。宋金期间,山西赛神队戏中出现的《唐僧西天取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基于多元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故事膨胀。
③
佛教文化背景下的取经故事在演化进程中,受到了本土道教文化的浸润侵袭,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是取经故事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是道教文化在故事中分庭抗礼的标志,其最重要的贡献是使得取经故事从文化本质到故事形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④当取经故事逐步被道教金丹理论的诠释主导时,吴承恩完成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写定,使《西游记》回归到借助历史映照社会的文学范畴,这既是取经故事的定型,更是儒学对《西游记》的挽救。定型的《西游记》对三教都有包容,是长期以来宗教文化斗争、渗透、平衡的结果。但其本质的文化精神来自儒学,从儒学的观点看,《西游记》有丰富的现实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