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成立于2009年6月,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淮阴师专中文系。多年来。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文学”精神,坚持“和谐、创新、开放”的办学思路,坚守“厚德、笃学、博雅、日新”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终蔚成今日之气象。
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于2009年6月底成立,前身为中文系。中文系自创建以来与时俱进,终蔚成今日气候,师生们教学相长,勤奋严谨中不乏青春朝气,求实创新处又无不体现蓬勃向上的精神。2003年5月,中文系被
淮安市人民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6月,中文系党总支被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连续三次受到江苏省教委的表彰,相关活动曾多次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及淮安市报刊、电视台报道
学院教师
李相银
李相银,男,1973年10月生,江苏涟水人。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所授课程
1. 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生主干课) 1995—
2. 现代文学名篇及其改编赏析(本科生选修课)2002—
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本科生选修课)2008—
4. 新世纪文学批评(本科生选修课)2010—
5.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生课程)2011—
6.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研究生课程)2012—
研究课题
1.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2010)
2.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2012)
3.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2012)
4.江苏省“333”人才工程课题: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2013)
获奖及荣誉
1.淮阴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标兵,2009年,淮阴师范学院;
2.淮阴师范学院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0年,淮阴师范学院;
3.淮安市“教坛标兵”,2011年,
淮安市教育局;
4.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0年,
江苏省教育厅;
5. 江苏省“
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11年,江苏省人才办;
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
江苏省教育厅;
7. 江苏省首届青年文史学者论坛优秀论文,201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8. 江苏省第二届青年文史学者论坛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9.淮安市第11届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淮安市人民政府;
10. 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淮阴师范学院;
11. 淮安市第12届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淮安市人民政府;
12. 江苏省第九届高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
13.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
江苏省人民政府。
代表作品
《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09)
通过绘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的立体镜像,透视上海这座城在殖民统治与文学自主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文学多样景观,重点探究了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的新生态:各种力量借助文学发声,而期刊是这一切讯息的最佳载体。兼顾政治立场与文学取向,上海沦陷时期的60余种文学期刊大致呈现为三种基本类型:“偏于古而忽于今”的清谈忆旧型、皮里阳秋暗传心曲型、雅俗交融型。专著以这三种类型的代表期刊《古今》、《杂志》、《万象》为重点分析对象。在进行期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学现象如周作人热与沪上散文热、通俗文学的转型、张爱玲以及东吴女作家群的女性写作等进行重点寻绎与解释。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站在殖民/反殖民、传统/现代、雅/俗等问题的交叉口上,并未形成简单的二元对立状态,相反,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状态,这不仅是海派文学的气质,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气质。
姜春
姜春,男,1976年12月生,江苏泗阳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研究。
徐向顺
徐向顺,男,1965年8月生,江苏省宝应县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1989年
扬州师范学院文学学士,2006年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国
文学人类学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小说、写作学。
所授课程
1. 基础写作(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
2. 实用文体写作
3. 中国文化概论
4. 大学语文
6. 古代小说研究
研究课题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网络时代下的博客书写与大学生写作能力训练》(2014hysf36)指导人
获奖及荣誉
1.1997-1999年获江苏省师范学校论文评比一等奖、苏鲁豫皖中师语文教学研究会一等奖、全国中师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2.2000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暨第一届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2003年获淮阴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淮安市第三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杨颖
杨颖,女,1980年2月生,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2002)、文学硕士(2005)、文学博士(2011),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会员。现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
所授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史 2005—
2.中国文化概论 2006—
3.国外汉学研究 2013—
研究课题
汉代文人流移与文化变迁——以江淮地区为中心 2014
2.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
枚氏父子与汉初文士的行游转型————以帝国交通变迁为背景 2013
获奖及荣誉
1.2013 淮阴师范学院教职工汉字听写大赛一等奖
2.2014 淮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一等奖
代表作品
行旅是人类跨越空间阻隔的社会活动,行人则是传统社会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东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行旅活动在士阶层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因此影响到文化与文学的种种表现。本书旨在考察以士人为主体的东汉行旅文化,并进而讨论这一文化对东汉文学的影响。
刘青
刘青,女,1972年1月生,江苏淮安人。毕业于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所授课程:
1.写作理论与训练
2.大学写作
3.大学语文
4.中国文化概论
研究课题:
1.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苗巫文化研究 淮阴师院青年基金项目任主持人。
2.基于Internet环境的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排名第二
代表作品:
1.《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解读钱钟书〈围城〉与巴金〈寒夜〉》(《名作欣赏》2007.8)
2.《革命·爱情·知识分子——红色叙事中的<青春之歌>》(《电影文学》2007.9)
3.《穿越剧文化特质的解构与建构》《电影文学》(2013.1)
师资力量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4人;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工程人选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标兵4人、院级教学标兵8人;1位教师兼职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8位教师兼职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位教师具有国外高校访学经历。
学院现有本科生1560余名,成人教育在籍生600余名,此外还有与苏州大学、宁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20余名。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
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汉语言文学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包含上述专业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文化为校优势学科培育点。学院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写作、文艺理论等五个教研室。
学术研究
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50多篇,出版专(编)著20多部;省厅以上科研立项50多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23项,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奖40余项,其中省哲社优秀成果奖6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学院领导
书记: 许芳红
副院长: 陈年高
副书记: 陈华东
副院长: 杨颖
学院使命
第一,文化传承与服务的使命。一是诠释文化经典,捍卫母语尊严,维护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大学和社会不失灵魂。二是更重视回应与阐释区域文化问题,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主动承担区域文化服务功能,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内涵建设与提升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
第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使命。文学院将努力为学生搭建成长与成才的实践平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