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华(1902年10月6日—1983年8月8日),江苏溧阳人,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人物生平
1902年10月6日,蔡邦华出生于江苏溧阳。
1917年,毕业于溧阳县立小学。
1920年,从江阴县南菁中学毕业。
1923年,毕业于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
1924年—1926年,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27年—1928年,再赴日本,在
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深造。
1929年,任浙江省昆虫局高级技师,同年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
1930年—1936年,赴德国德意志昆虫研究所和柏林动物博物馆学习,期间考察欧洲九国,后进入
慕尼黑大学应用昆虫研究院学习。
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
1938年,在浙江大学任教。
1940年—1952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1953年—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2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3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蔡邦华1929年开始螟虫生态学的研究。1930年以谷象发育与温湿度关系为题开展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在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的关系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害虫测报制度;对蝗虫生态学做了研究。
20世纪50年代,蔡邦华对鳞翅目中松毛虫做了研究,查明中国松毛虫类共有78个种和亚种,其中隶属于7个属,发现了20多个新种、新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有6种,即
马尾松毛虫、
赤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
油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等。对松毛虫发生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松毛虫数量变动,提出松毛虫发生有一个虫源带;提出了松毛虫及白蚁的综合防治方案。蔡邦华在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等翅目等5个科目的研究上都有贡献。为中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共达150个以上。对同翅目中五倍子蚜进行了深入研究,查明了不同五倍子和不同倍蚜的关系;研究了各种倍蚜的形态特征及其中间宿主。
20世纪60年代,蔡邦华研究的重点是白蚁,在中国各省已知的百余种白蚁中,近半数以上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小蠹分类的研究也是他工作的重点,在中国已知的500多种小蠹中,有100多种是蔡邦华等定的新种。
截至1983年8月,蔡邦华在昆虫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中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达140余篇。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蔡邦华.中国螟虫研究与防治之现状[M].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6.
[2]蔡邦华.昆虫分类学[M].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3]蔡邦华.罗马尼亚昆虫和生物科学界访问记[M].科学出版社,1957.
[4]唐觉,蔡邦华.贵州湄潭五倍子的研究[J].昆虫学报,1957(01):131-140.
[5]蔡邦华,刘友樵,侯陶谦,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与寄主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的初步观察[J].昆虫学报,1958(04):327-334.
[6]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昆虫学集刊[M].科学出版社,1959.
[7]蔡邦华,李亚杰.无氧条件下Tio2薄膜界面光催化反应的XPS研究[J].昆虫学报,1960(2):143-170.
[8]蔡邦华,李亚杰.榆紫金花虫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1960(02):143-170.
[9]蔡邦华,刘友樵.中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ar:Lasiocampidae)的研究及新种记述[J].昆虫学报,1962(03):237-258.
[10]蔡邦华,黄复生,冯维熊,等.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J].昆虫学报,1964(04):552-571.
[11]蔡邦华,陈宁生.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J].昆虫学报,1964(01):25-37.
[12]蔡邦华,侯陶谦,宋士美.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J].昆虫学报,1965(4):13.
[13]蔡邦华.中国小蠹和钻蛀性害虫及其分布特性[J].陕西林业科技,1980(1).
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正是在蔡邦华当年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昆虫学为研究核心,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形成了多种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奖项。
蔡邦华编撰完成中国第一部《昆虫分类学》专著,构建了一个包含二亚纲、三大类、十部和三十四目的新系统,该著作成为该领域参考书目和大专院校教材。
1932年蔡邦华编纂的《螟虫研究与防治现状》被教育部指定为农学院参考教材。
1939年,蔡邦华在浙江大学讲授“昆虫分类”、“昆虫生态学”等课程。
1940年浙江大学迁移至遵义湄潭,蔡邦华主讲“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等课程。利用暑假时间讲授“有作物通论”、“园艺通论”、“森林大意”、“蚕桑泛论”、“畜牧通论”、“农业经济”等课程。
在蔡邦华一生的科研和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昆虫学专门人才,有的成为昆虫学家、教授、学术骨干,有的成为学部委员。如土壤化学家
朱祖祥院士,浙江农业大学
赵明强教授,昆虫分类学家
杨平澜教授,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
徐道觉教授,昆虫学家
唐觉教授,浙江大学
李学骝教授,植物保护专家
张宗旺教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蔡邦华父亲是清朝秀才,蔡邦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学时,蔡邦华跟兄长学习蚕体解剖。在中学时,饲养芋青虫,观察其生活史,被博物老师赞扬。在老师和兄长的影响下,蔡邦华抱定了学习昆虫学的决心。
蔡邦华的妻子是陈绵祥,两人育有子女蔡恒胜、蔡恒息、蔡小丽。
人物评价
“蔡邦华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中国昆虫学界学科带头人之一。”(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评)
“蔡邦华是中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是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做出了卓著贡献。”(
光明日报评)
“蔡邦华是一位可敬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评)
“他(蔡邦华)是一位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抚育良才的热心人。”(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
人物纪念
首届“蔡邦华昆虫科学研究生活动日”于2015年12月5日在农生环组团举行。活动日冠名“蔡邦华”,以勉励大家学习蔡邦华先生致力于学术强国的求是精神,传承和发展昆虫所老一辈昆虫学家的优良传统。
1983年,为支持西北的农林业发展,蔡邦华夫人捐出国家奖励,成立了“蔡邦华森林昆虫学奖金基金委员会”,以奖励为中国森林昆虫学做出贡献的科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