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蓟门:原指古蓟门关。唐代以关名置蓟州,后亦泛指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另,北京城西德胜门外西北隅的蓟丘在古代也称蓟门。《
史记·乐毅列传》:“前丘之植,植于汶篁。”张守节正义:“幽州蓟地西北属,有蓟丘。”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的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以境内的古蓟门关为州命名。古蓟门关在(蓟)州东南六十里。
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云:“京师古蓟地,以蓟草多得名……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日蓟邱。”王之换(688—742):盛唐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
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去世。郭密之:盛唐诗人,天宝八载(749)任诸暨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两千余顷,便利百姓。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风格“古淡近选体”(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
③十年别:指高适与王之涣、郭密之二人于十年前在长安相识。三人相识在开元十年(722)前后,到此次高适北游燕赵(开元十九年)时已有十年左右。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卷二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高适此次出塞,亲见边患严重,却请缨无路,此种心情唯有与知己贤交一叙,本欲蓟北一晤,却失之交臂,其愁可知。前四句扣题,诗人独登蓟丘,景物萧瑟,知交零落,心事难说。中间八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同时表达境遇相同的感慨。十年前,千里外的相识,因仰慕二人的才华和志向而定交,一别之后,各自羁于宦途,难以相见,“阻云海”“带风雪”比喻三人均仕途蹭蹬,功业不遂,更增添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之感。最后两句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眼前景写到心中情,把过去与当下对比起来,把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境遇糅合在一起,层层渲染功业未就的悲愁。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