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萨克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库萨克黄芪(学名:Astragalus kuschakewiczi B. Fedtsch. ex O. Fedtsch.)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茎细弱,上升,基部多分枝,被稍开展的白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7-21片小叶;托叶离生或仅基部合生,三角状卵形;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总状花序生5-10花,稍密集;总花梗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被黑色伏贴柔毛;花冠青紫色。荚果狭卵形,密被黑色或白色柔毛。种子3-5枚,圆肾形。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粗壮。茎细弱,上升,基部多分枝,被稍开展的白色柔毛,上部混有黑色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7-21片小叶,长2-5厘米;叶柄较叶轴短1/5-1/3;托叶离生或仅基部合生,三角状卵形,长2-5毫米,先端尖,下面被白色柔毛或混有黑色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7毫米,宽2-3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或散生白色柔毛,下面毛稍密,具短柄。
总状花序生5-10花,稍密集,花序轴长1-1.5厘米,花后延伸;总花梗腋生,较叶长或近等长;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4厘米,下面被黑色伏贴柔毛;花梗较苞片稍短,连同花序轴被黑色毛或混有白色柔毛;花萼钟状,长3-4毫米,被黑色伏贴柔毛。萼齿钻状,与萼筒近等长或稍短;花冠青紫色,旗瓣近圆形,长7-9毫米,先端微凹,具短瓣柄,翼瓣长6-7毫米,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瓣片半卵形,瓣柄长约3毫米;子房狭卵形,密被黑色毛或混有白色柔毛,具柄。荚果狭卵形,长6-8毫米,密被黑色或白色柔毛,先端具短喙,1室,果颈与萼筒近等长。种子3-5枚,圆肾形,长约1.5毫米。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900-4300米的石质土壤、河岸。
库萨克黄芪是一种寒旱生细茎豆科牧草,山地草原、高寒草原草地的主要伴生种。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砾石较多的山地栗钙土上生长良好。耐牧,耐践踏,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度,成为各种草原类型中生长较稳定的一种豆科牧草。在天山东段海拔2600-3400米的中高山带,它做为伴生种出现在由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冰草冷蒿短叶羊茅(Festuca brachyphylla)、穗状寒生羊茅(Festuca ovina subsp. sphagnicola)等植物组成的山地草原及高寒草原草地中;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海拔3400-4300米的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的局部阳坡,做为主要伴生种参与由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中亚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穗状寒生羊茅、昆仑针茅(Stipa roborowskyi)、新疆银穗草等组成的草地类型。
生长习性
库萨克黄芪在天山南坡通常于 4月初萌发,4月下旬发枝,5月下旬开始现蕾,6月开花,7-8月果实成熟。
主要价值
库萨克黄芪枝叶嫩绿,柔软,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在任何时候都为各类家畜喜食,马、牛优先挑食其花序,羊嗜食全草。但冬季残留较差,属夏秋季放牧利用的优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20: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