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
阿福花科萱草属植物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是阿福花科、萱草属植物。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一般较宽;花早上开晚上凋谢,无香味,桔红色至桔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一般有“∧”形采斑。这些特征可以区别于中国产的其他种类。花果期为5-7月。
植物学史
分类学
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别名有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花镜》中还首记载了重瓣首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由于长期的栽培,萱草的类型极多,如叶的宽窄、质地,花的色泽,花被管的长短,花被裂片的宽窄等变异很大,不易划分,加上各地常有栽培后逸为野生的,分布区也难于判断。李时珍早就注意到,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是正确的。如果只根据少数栽培植株的某些差异来进行分类,则不甚可靠。林奈在发表该种时,曾说是杂种,后来又说来自中国。他所根据的植物可能是欧洲广泛栽培的一个品种(在欧洲虽然有野生萱草,但是从未见关于果实的记载),但究竟是否自中国引去,已无从查考。在长期而又广泛栽培的情况下,要考虑到种以下多半系品种这个可能性,因而不宜轻率地定为种或变种。
名称考释
周蒙在《芣苡·萱草·芍药——<诗经>采药之民俗例说》中列举了《诗经》中出现的三次“萱”,分别出现在《淇奥》《考盘》《伯兮》中,此三处“谖”字皆作忘解,通过引证证明谖草为令人忘忧的萱草。明代传入欧洲,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古代萱草,别名众多,又名忘忧、疗愁,宜男,丹棘,妓女,鹿剑,川草花,萱萼。
萱草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卫风·伯兮》中,其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此处的“谖草”即萱草。
明确萱草又名忘忧草,萱草花又名疗愁花,可追溯于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其云:“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花。”
“宜男”通常为萱草的异名,“宜男花”为萱草花的异名。李时珍记载萱草众异名之出处,独未言明“宜男”之名的来源。“宜男”之名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曹植的《宜男花颂》:“草号宜男,既煜且贞。”
“丹棘”为萱草之异名。“丹棘 ”一名出自西晋《古今注》:“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其忧草,使人忘其忧也。”
萱草的“妓女”之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吴普本草》:“萱草,一名妓女。”
“鹿剑”作为萱草的异名出自明代《土宿本草》,但原书已佚,仅在《本草纲目》中有此记载。
“川草花”为萱草花之异名,仅见于明代《救荒本草》中,其云:“萱草花,俗名川草花,本草一名鹿葱,谓生山野,花名宜男。”
“萱萼”作为萱草花的异名并不常见,仅在清代《随息居饮食谱》可见,其云:“萱萼,干而为菹, 名黄花菜,一名金针菜。甘平。利膈,清热,养心,解忧释忿,醒酒,除黄。荤素宜之,与病无忌。”
栽培史
萱草是我国传统名花,在我国有着近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使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中华传统的母亲花。
萱草生长适应性强,适合大面积栽培,栽植历史悠久。唐宋以后民间种植已十分普遍,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关于萱草的种植栽培很早就有记载。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萱草,处处田野有之”。《救荒本草》记载:“萱草花俗名川草花,人家园圃中多种。”《农政全书》中提到萱草“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说明早在数百年前,中国已经普遍种植萱草且产量较高。《陕西通志》亦记载:“萱草,山中多有之。”(卷六八《物产》)萱草多生长在山坡地中,适应性极强,易于繁殖成活,栽植范围十分广泛。《本草纲目》对萱草生长时间和环境记载较为详细:“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可知萱草的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适宜种植在温暖地区,既喜湿也耐寒。我国古代关于萱草的记载很多,也多记录在地方志等典籍中,为现代萱草的栽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萱草的栽植地区广泛,也得益于其形态和颜色十分美观。晋夏侯湛在《忘忧草赋》中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写:“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观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可见萱草的姿态十分柔美、形体统一、花色艳丽。《风土记》亦记载:“其叶就地丛生,两边分垂,叶似菖蒲叶而柔弱,又似粉条儿菜叶而肥大。叶间撺葶,开金黄花,味甘无毒。根凉亦无毒。叶味甘。”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记载了萱草的疗病功效。
生长周期
萱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系紧密而发达,形状像纺锤。萱草具有很高的适应性,不需要特殊的土壤条件,但它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差。在15摄氏度至30摄氏度的环境下,萱草的根系和分支结构都能够茁壮成长,一年四季都能够萌发出新的花朵。根据最新的研究,萱草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春季萌芽、抽芽开花、开花结果期和休眠期。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以上;根茎粗短,具肉质纤维根,中下部纺锤状膨大;叶基生成丛,条状披针形,背面被白粉;圆锥花序顶生,有花6-12朵;花早开晚谢,无香味,橘红色至橘黄色,花长7-12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有小的披针形苞片;花被基部粗短漏斗状,花被6片,两轮排列,各3片,开展,向外反卷;雄蕊6枚,花丝长,着生于花被喉部;子房上位,纺锤形,花柱细长;蒴果嫩绿色,背裂,种子亮黑色;花果期5-7月。
宋代《本草图经》所绘萱草图,萱草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较宽,内花被裂片下部有“∧”形采斑。明代《救荒本草》云:“其叶就地丛生,两边分垂,叶似菖蒲叶而柔弱,又似粉条儿菜叶而肥大,中间撺葶,开金黄花。”其附图仅绘制地上部分,但仍可见叶两边分垂、肥大,内花被裂片有“∧”形斑纹的特点。
主要变种
长管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 var. disticha (Donn) Baker):花桔红色至淡红色;花被管较细长,长2-4厘米;内花被裂片宽1-15厘米,很少接近2厘米。中国江西有栽培。
重瓣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 var. kwanso Regel):花桔黄色,花被裂片多数,雌雄蕊发育不全。中国北京等地有栽培。
常绿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 aurantiaca (Baker) M. Hotta)。对于这个种,多数作者认为是日本植物,而大井次三郎则认为是中国植物,引入日本。胡秀英说是一个杂种。但据调查,萱草在海南岛一年四季常绿。很可能它是萱草的一个南方地理宗。这个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产地生境
原产于中国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北坡,多栽培,野外生长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沟湿润处。中性,喜光,耐半阴。性强健,耐寒,耐干旱。不择土壤,在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良好。
萱草原为野生植物,因其适应性强,也可进行移植和大面积栽培,先秦时期《诗经·卫风·伯兮》中的“言树之背”可体现其悠久的栽培史。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云:“背,堂背也。堂面向南,背向北,故背为北堂。”唐代《艺文类聚》引《〈宜男花赋〉序》云:“多植幽皋曲隰,或寄华林玄圃。”宋代《本草图经》云:“处处田野有之。”《本草纲目》认为:“萱宜下湿地。”可见,萱草喜阴湿,于湿地、岸边、园林、田野等地均可种植。《农政全书》云:“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表明萱草适应性极强,易于繁殖成活。历代本草所述萱草生境多为阴湿之地,于多数环境均可生存,与现代《全国中草药汇编》所载的“萱草野生于山地湿润处,多人工栽培于庭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及《中药大辞典》所载的“喜温暖潮湿,对环境要求不严,耐半阴”一致。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萱草茎极短,株形成根出叶状。秋季在当年花茎以下的根茎部位,萌发出2—3个新芽,于翌年春发叶,并长出新根,成为新的植株。另外萱草短茎基部的芽,能发育成5—10厘米的匍匐枝,枝的顶芽萌芽出土,形成新株。根据萱草萌蘖的发生,萱草分株繁殖多数情况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分株宜在2月底3月初芽萌动前,秋季分株可在10月新芽形成后,植株休眠越冬前。
扦插繁殖
萱草有些品种在花茎抽出后,自花茎中下部的节位上发生茎生芽,茎生芽可在花茎干枯前剥下扦插成苗。
播种繁殖
在苏州地区,杂种萱种花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部分品种有2次开花现象。萱草单花寿命一般不超过24时,一般上午9:00—11:00是授粉最佳期,可收集花粉授于柱头。经30—40天,在7—8月期间果实成熟。成熟种子胚占很大部位,如胚乳失水,胚极易因干燥而死亡,因此果实宜在果皮转黄、种皮已黑时采收,采收后应立即播种,或用湿藏法进行砂藏或低温保鲜贮藏,使种子保留到8月上旬播种,第2年分植,第3年见花。
组织培养
利用萱草茎尖或种子的胚进行离体培养,繁殖种苗。通常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BA2毫克/升+NAA 0.1毫克/升+2.4-D0.5毫克/升,培养温度22~24摄氏度,光照强度为1500勒,光照12时/天,2~3月后形成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用MS+BA2毫克/升+NAA 0.1毫克/升培养基。每4周增殖1次,获得大量无根苗后在MS+ NAA0.1毫克/升的培养基上诱导发根,经2~3周可诱导出粗壮幼根。试管苗育成后,移栽于经过消毒的苗床上,保持温度(20±2)摄氏度,相对湿度80%以上,注意通风遮阴,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栽培技术
整地做垄
整地前进行土壤消毒,一般使用辛硫磷乳剂均匀喷洒地面,然后深翻土地,细碎土块,促进萱草根系生长,均匀撒施腐熟的有机肥,保证萱草营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
分株
分株繁殖是萱草最常用的繁殖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植株容易存活,长势一致,可保持母体的性状,变异小。分株要在植株抽薹前或落花后进行,辽宁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或10月初为宜。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丛全部挖出,挖出时要尽量保证根系完整,用刀将株丛分成多个带1~2个芽的小株,确保每个小株带有一定根系且生长点完整,去除朽根和病根,分株后需及时定植。为满足扩繁需求,定植2年即可进行分株。
栽植方法
辽宁地区萱草栽植一般选择4月末或5月初进行,由于萱草繁殖系数较高,密植影响植株分生,一般将小株以20-25厘米株距定植于垄上。
田间管理
萱草耐旱性强,一般不需要人工浇水,但是辽宁地区春季干旱少雨,定植后需要及时浇透水1次,1周后再浇透1 次。之后视情况而定,若长时间没有降雨,植株出现缺水症状,则需要及时浇水;反之,则不需要。适当施肥可促使萱草植株生长茂盛、花色艳丽、花量增多,施肥一般在植株定植2个月左右、现蕾前进行,结合浇水追施尿素、磷钾肥1次。
萱草幼苗期长势较弱,杂草过多、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植株生长,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幼苗期间,中耕不宜过深,应随植株生长逐渐加深,除草次数则可随植株生长逐渐减少。
萱草耐寒性强,在辽宁地区一般都能安全越冬。10月末或11月初上冻前浇透越冬水,上冻后及时剪除地上部分的枯枝,保留高出地面3厘米左右即可。次年解冻后,及时灌溉返青水,促使植株生长。
采收加工
病虫防治
萱草常见的病害为锈病叶斑病叶枯病,常见的虫害为蛴螬红蜘蛛蚜虫。管理上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清除枯枝残叶等物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发病初期需及时喷施药物,锈病使用粉锈宁叶斑病叶枯病使用代森锰锌蛴螬使用绿僵菌红蜘蛛使用哒螨灵,蚜虫使用吡虫啉。
主要价值
观赏:萱草品种繁多、花期长、花型多样(漏斗形、钟形、星形和蛛形)、花色丰富(单色、复色和混色),养护成本低,易管理,易繁殖,被称为“完美宿根花卉”,是优良的公园、绿地、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的植物材料。它不仅可用于阳台、花境、路缘、草坪、树林、草坡等处营造自然景观,而且可用作切花、盆花美化家居,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营养成分:嫩叶和花蕾经晒干烹制后可食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粗纤维含量平均为1.308%,花蕾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主要成分为蒽醌及2,5一二氢映喃酸胺衍生物,同时还含有烟酸、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等多种化学成分。
生态:根系发达,可拦淤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药用:根、叶可入药,药用价值较高,具有健脑和明目等功效,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黄花菜含铁量很高,对补血止血有奇效,可作为妇女补血佳品。
植物文化
萱草在中国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史,在千年文化积淀中也承载了文人的意志、情趣与理想,在文学的历史舞台中牢固地占据一席之地。萱草在中国花鸟画艺术中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题材,据画史记载,自唐末五代花鸟画兴起时的刁光胤、梅行思、黄筌,宋代的赵孝颖、黄居寀、赵昌、徐崇矩、艾宣,元代的赵孟頫、王渊、盛懋,明代的李在、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陈淳、徐渭,清代的蒋廷锡、金农等画家都创作过以萱草为题材的绘画。
萱草作为中国传统的庭院花卉,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而萱草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萱草的文化价值主要有三:一为忘忧,二为宜男,三则代指母亲。
忘忧
关于萱草忘忧的记载最早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札》中亦载:“自后人以谖草为萱草,遂起萱草忘忧之说。”萱草又名忘忧草,从上述典籍中可见,古人早已知道萱草具有忘忧的功效。实用疗效上,《本草纲目》记载萱草“苗花气味甘、性凉、无毒,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消食,利湿热。作菹,利胸膈、安五脏,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由此可见,萱草具有治身体烦热、去湿气的药理功效,能使人心安神定,忘却暂时的烦恼与忧愁,其忘忧的意蕴也由此引申而来。
从《诗经》的时代开始,“忘忧”一直是萱草的主要意蕴之一。前已述及,《诗经·卫风·伯兮》出现思妇借谖草解忧的咏叹,此后,萱草便逐渐成为人们排解忧愁的一种精神寄托,常见于历代的诗赋中,被广泛运用于抒发夫妇远隔的愁苦、羁旅他方的乡思、友朋暌违的悬念、浮云蔽日的君国之忧等意境中。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之久,在与李陵的书信往来中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南北时王融诗云:“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唐代白居易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的佳句。萱草忘忧的说法,历代已相沿成俗。
宜男
宜男是萱草又一个出现较早、较重要的别名。至迟在魏晋时期,作为宜男花的萱草意象在诗文中已有体现,此后历代对萱草宜男之义的述论延续不绝。
三国曹魏时期,曹植《宜男花颂》曰:“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晋周处《风土记》载:“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相传有孕的女子佩戴萱草,就会生下男孩,故萱草又名宜男草,反映了古人生殖崇拜的意识及对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追求。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花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者。”南朝梁元帝有《宜男草诗》云:“可爱宜男草,垂采映倡家,何时如此叶,结实复含花。”唐玄宗时期,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萱草,可见在当时,萱草花已然成为宫廷内外喜闻乐见的花草植物之一。
考古资料表明,萱草很早就被作为吉祥纹样,用于装饰美观,意为生男孩、多子。1988年,在金上京故都出土的金代齐国王墓中,墓室女主人的锦鞋和裤子上都绣有精美的萱草纹样。古人赋予萱草以深意,来表达自己求子的美好愿望。虽然孕妇佩萱草生男并不可信,但是在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古代社会,这一观念体现出萱草在花卉界的特殊地位。
孝亲
在中国的文化意象里,萱草代表母亲和孝亲。古人认为萱草可种植在北堂母亲的居室,而以“萱堂”代称母亲,因此北堂又称萱堂,萱堂又可作为母亲的代称,常和“北堂”连结,“北堂植萱”引申为母子之情。约在唐宋时期萱草代母的意蕴最终形成,萱草于是成为中国人的母亲花。
《诗经疏义会通》载:“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卷一二《诗类》)唐代诗人孟郊《游子》亦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远行天涯,植萱草于北堂,借鲜艳花色以悦亲心,或食之令母忘忧,以此希望母亲能够减轻对自己的思念,忘却烦恼与忧愁。诗人陈子昂在诗中亦写道:“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明代画家沈周绘有《怀萱图》赠与友人王鏊,以解友人对已故母亲的思念之情。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亦有相类似的记载:“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古人以萱草作为慈母象征,借以表达对母亲的爱,可见萱草代母的意蕴在古代文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6:4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