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观音
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
萧观音(1040年6月17日—1075年12月23日),辽圣宗耶律隆绪外孙女,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代女诗人。
人物生平
梦月而生
萧观音的母亲梦见月亮掉进怀,日再次上升,光辉照得不能抬头看。渐渐升到天空中,忽然被贪婪的天狗吃掉,惊醒而生萧观音,萧孝惠知道后说:“此女必大贵而不得令终,且五日生女,古人所忌,命已定矣,将复奈何!”萧观音自幼能诵诗及经史子集,长大后姿容端丽,为萧氏第一,因为长得像观音菩萨,所以得小字“观音”。
正位中宫
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耶律洪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预朝政。因为爱慕萧观音贤淑,于是纳她为妃。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四(1055年8月28日),辽兴宗耶律宗真驾崩,耶律洪基继位,改元清宁。十二月初五(1055年12月25日),册萧观音为皇后。
清宁二年(1056年)八月,耶律洪基在秋山打猎,萧观音随行至伏虎林。耶律洪基命萧观音赋诗,萧观音作《伏虎林应制》诗,耶律洪基非常高兴,称萧观音为女中才子。十一月二十六日(1057年1月4日),群臣上萧观音尊号为懿德皇后。
清宁三年八月初七(1057年9月8日),耶律洪基将自己与萧观音的诗作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集》献给皇太后萧挞里
清宁四年(1058年),生皇子耶律浚。皇太叔耶律重元妃入贺,艳丽妖冶而自负,萧观音告诫她说:“为贵家妇,何必如此!”重元妃因此记恨萧观音,煽动耶律重元造反,耶律重元父子合定叛谋。
清宁九年七月十九日(1063年8月15日),耶律重元父子起兵,史称重元之乱。很快失败,当时耶律乙辛等人功勋卓著获得提拔,很快权倾朝野。萧观音当时受耶律洪基专宠,并不与耶律乙辛一党同流合污,使得耶律乙辛十分郁闷。
偷情冤案
背景
咸雍元年正月初一(1065年2月8日),梁王耶律浚被册为皇太子,耶律乙辛开始谋划陷害皇后一家。咸雍末年,由于谏猎秋山被皇帝疏远,萧观音作《回心院》词十首,抒发幽怨怅惘之情。《回心院》情致缠绵,萧观音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并时常召见,后宫盛传两人情投意合。
大康元年六月二十六日(1075年8月10日),皇太子开始参预朝政,法度修明。耶律乙辛图谋萧皇后和太子的心情益切,得知单登记恨皇后,便同她串通一气,谋害萧观音。
单登本来是耶律重元家的婢女,她也会弹筝。她每与赵惟一争能,却不被见用。萧观音召见她对弹四日二十八调,经比试后单登自愧不如。单登经常向妹妹清子发牢骚,恰好她的妹妹清子又是耶律乙辛的情妇,自然很快就被耶律乙辛知晓。
耶律洪基曾经召单登弹奏,可能也想宠幸她,萧观音说:“她是叛臣的婢女,难保她不会像春秋时的豫让那样为主报仇”,于是耶律洪基就没有过于亲近她。
过程
耶律乙辛命人写成粗俗、淫秽的《十香词》,由单登骗萧观音说,这是宋国“忒里蹇”(皇后)所作,请皇后“御书”。如此,可称词、书“二绝”。萧观音不知是计,为其手书后,又书写自己所作七言绝句《怀古》一首,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鸟入昭阳。”耶律乙辛借题发挥,命单登据以指控赵惟一与皇后私通。道宗轻信谗言,以“铁骨朵”击萧皇后,几至殒命。道宗又派参知政事张孝杰与耶律乙辛鞫审此案。二人对萧观音施以酷刑。耶律乙辛对赵惟一施加钉子钉、炭火烤等种种酷刑,又捕风捉影把教坊艺人高长命抓来,严刑拷打,两人都屈打成招。
自缢身亡
大康元年十一月初三(1075年12月23日),狱成将奏之前,枢密副使萧惟信为保住萧观音性命怒斥耶律乙辛与张孝杰:“公等身为大臣,方当烛照奸宄,洗雪冤诬,烹灭此辈(单登),以报国家,以正国体。奈何欣然以为得其情也?公等幸更为思之。”但无功而返。
耶律乙辛与张孝杰上奏,辽道宗也犹豫不决,张孝杰奏报说,《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两句中,含“赵惟一”三字。于是,道宗敕萧观音自尽。萧观音一子四女跪地求代母受死,被道宗驳斥。萧观音自尽前,想见道宗最后一面,也未获准,遂作《绝命词》一首,饮恨而逝。辽道宗仍未解气,命人剥光萧观音衣服,以苇席裹尸送回萧家。
皇太子耶律浚伏地大哭,称要报复耶律乙辛,被耶律乙辛知晓,开始谋害皇太子。大康三年(1077年),耶律浚被耶律乙辛陷害并暗杀身亡。
主要影响
在辽代历史上,萧观音是个颇具才华的皇族女性。她是辽代诗歌成就最高的人。她所留下的诗作主要有《伏虎林应制》《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回心院词》十首,《怀古》《绝命词》等二十四首,是辽代人中存留作品最多的一位。萧观音的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体式丰富,有五律、七绝、词、骚体等诸种体式。适应内容的需要,诗的内格也不同,有的雄放粗犷,气势壮阔,颇具帝王气象;有的哀婉缠绵,低回幽怨,极富婉约之风格。
一、方刚豪健、端庄典雅之作
辽人王鼎《梦椒录》记载:“清宁二年(1056年)八月,上猎秋山,后率嫔妃从行在所。至伏虎林,命后赋诗,后应声曰:‘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但,那教猛虎不投降!’上大喜,出示群臣曰‘皇后呆谓女中才子。’”这就是《伏虎林应制》诗,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显示出的雄视宇宙,大气磅礴的气势令人叹服。应制之诗,不及推敲,脱口而出,艺术上粗拙,不算好诗,但《伏虎林应制》却意境阔大,气势雄奇,寄意深远。有傲视群雄,降妖伏虎之气概。虽出自女性之手,颇有男性政治家的豪迈之气。
这首应制诗虽是颂主之作,但也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作者从地理疆域方面着眼,“威风万里压南邦”是针对北宋而言的,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展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和作为一代女皇的雄心与霸气。下一句“东去能翻鸭绿江”更能体现出辽王朝对东边邻国——高丽的蔑视与吞并之意,也许这两句并不一定是作者的真正想法,但肯定代表了契丹统治集团的集体意识。此诗虽为狩猎而作,但从大处落笔,最后两句才落到狩猎的主题上,意气内发的气势中渗透着强烈的政治立意。萧观音这种豪迈壮阔的胸怀并不是为讨好皇上而临时装出来的,这与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风俗有深刻的关系。因此游牧民族特定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契丹女性尚武豪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妇女参政的习俗。萧观音《伏虎林应制》既表现了契丹民族一统天下的雄心、勇猛彪悍的民族精神,又展示了作者作为皇后的独特政治视野及自豪自信的民族性格。
除此之外,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的还有一首《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清宇三年(1057年)八月,时道宗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萧观音这首是应制唱和之作。虽为应制而作,并非虚情浮词,粉饰太平,而具有深远的政治文化内涵。“君臣同志”是说君臣上下同心协力,使辽朝振兴,“华夷同风”则是否定“华夷之辨”的观念,不以“夷”而自卑,而认为辽朝与中原王朝同为华夏文明。道宗及萧观音都认为契丹社会在接受汉文化以后,夷夏之间就不存在什么差距了。道宗崇尚中原文明,而且根本上否定“华夷之辨”更否定自己为“夷狄”。认为在接受汉文化后,辽朝的社会发展文治昌达,已近于中原礼乐,故而自信的高唱“华夷同风”。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极其进步的民族文化观念,在政治上、文化心理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道宗所做《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已经不存在了,但萧观音的这首应制之作仍能反映出契丹贵族统治者的政治倾向和文化观念。诗中“虞廷开盛轨”是以虞舜圣朝比拟辽廷,盛轨是说兴明宏远的前程。意为辽朝就像中原尧舜那样开创起来的,具有真正的文化根基。“王会合奇琛”中“王会”本是《逸周书》篇名,记周公成洛邑,朝会诸侯。此处形容辽王朝会和诸侯的光景。“奇琛”是指传国玉玺,象征着天命所在。这里说辽朝以仁德之政上膺天命。“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进一步渲染王政归心的气象:到处都承受君主的恩泽,天下都同于“捧日”之心。这也反映出辽朝统治集团以辽朝为正统的观念。颈联是赞颂辽朝的礼乐文教,被于四方。“谷蠡”是匈奴藩王封号。鸡林是国名,即新罗。这两句意思说辽天子以声威文教被及四海,周边各族则向风而化,突出辽朝以礼乐文化感召四方的影响。尾联两句,是说王道昌盛,无论古今,大辽也可与尧舜之世相比。“寓”是“宇”的古今字,是国士、疆域的意思。“交泰”指国运昌达。作为应制诗当然有谀辞媚上的成分,但应该指出的是它所表达的不仅是萧观音个人的情感意志,而是契丹统治者在政治文化上的自信,也反映出辽朝对文教礼乐的教化作用的重视。
从艺术方面看,这首五言律诗风格典雅庄重,适合于诗的内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又符合作者的身份,是首艺术水平相当高的五言律诗。不仅如此这首诗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重要价值。
二、低回幽怨、曲调婉转风格的《回心院》
萧观音著名的宫怨诗便是《回心院》词十首: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带君监。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付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热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身沾御香香彻肤。热薰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弹鸣筝,待君听。
这十首连章词,可谓是相思的绝唱,也是宫词的奇珍。全词从生活细微小事写起,层层深入,寄意深长,情意缠绵。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受到皇上冷落后的孤独、幽怨及企盼皇上重新眷顾宠幸的情感波漾。作者精妙的构思,细腻柔婉的词语表达,都精妙得体。《回心院》历来备受人们称赞,甚至被称为辽代文学压卷之作。与萧氏端庄大气的那些诗作相比,《回心院》或许更真实的反映了女性特有的心理情感。从中似乎看不出这是一个富有“大丈夫”气概的契丹皇后,而更像一个中原深受后妃之德熏陶的宫女的委曲之声。然而这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位才女皇后作为女性内心柔弱的一面。
三、慷慨刚烈、悲愤率真的绝命诗
在最后自尽前,萧观音“望帝而拜”,写下血泪之作《绝命词》:
嗟薄祜兮多幸,差作俪兮皇家。承昊穷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插后钩兮凝位,忽前程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因兮宗庙。欲贯鱼兮上进,承阳德兮飞天。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将剖心以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坠,忽吾去乎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理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兮?
这是诗人自己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发出的最后的心声,萧观音剖心自陈,自己是对得起君王,无愧于宗庙的人。自己蒙冤将死,悲愤之情不言而喻,“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成了残酷宫廷斗争的牺牲品。面对死亡,她没有恐惧,但对忠不见察,贤而受谤感到无奈与愤恨。全诗以慷慨刚烈,悲愤率真之语,再现了一个契丹皇后自尊自爱,敢愤敢恨,敢争敢呼以至于对死从容不迫,无愧无畏的心路与性格。同时揭露了契丹宫廷奸臣当道,帝王昏庸,忠贤受诬的政治现实,对读者认识契丹民族的社会道德、宫廷政治有直接借鉴意义。此诗为骚体,有班婕姝《自悼诗》的怨抑,得蔡文姬悲愤诗》的真谛。与《回心院》相比,意境开阔,寄意深远,思想艺术比较高,是辽代诗歌中艺术境界较高的作品。张晶《辽金诗史》认为萧观音的诗“把南朝文学中抒情含蓄、用语精诣的特点,与北方刚健奔放,表情透辟的特点糅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回心院》多南国诗情,《绝命词》更多北国草原民族风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在辽代部分仅列萧观音一位作家,可见萧观音不愧是辽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据说萧观音刚被册封为皇后时,突然有白练一段,从空中吹过来,上面写着“三十六”三字。她问:“这是什么征兆啊?”左右随从其实也不明白,但都会拍马屁,择好事来说:“这是上天命你统领三十六宫的嫔妃。”萧观音当时还大喜。据说其实是预示她36岁时用一根白练自尽而死。
人际关系
后世纪念
墓址
辽道宗在萧观音自尽后,把萧观音的尸体遣还懿州(今阜新)娘家。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萧观音的孙子耶律延禧即皇帝位。六月,为萧观音平反昭雪,并将其遗骨由懿州迁到庆州(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与道宗合葬庆陵
人物争议
萧观音含冤致死之事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此事《焚椒录》记载最详,但《焚椒录》的真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清人王士祯认为《焚椒录》是伪书,而四库馆臣则认为其记载可信。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焚椒录》并非伪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所言全部为真。每个记录者都有主观倾向,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萧观音并非含冤,比如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持肯定意见,认为正是二人不正当的关系导致萧观音被赐死。黄震云在《“十香词案件”和辽代党争》中也认为萧观音并非被冤枉,确与赵惟一有私,但如尤李所说“他的观点仅限于假设,并没有提供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学界大都认为宣懿皇后是被诬陷致死”,以谭正璧为代表。对《焚椒录》固然要审慎,但《辽史》也说:“诬后与惟一私。”这似乎可以为《焚椒录》中的相关说法提供比较有力的佐证。如果没有其他更有力的证据,很难推翻《焚椒录》的说法。
史料索引
《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一》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历史小说《萧观音》,刘书芳著,2008年8月出版。
影视形象
凄凉辽宫月》,历史故事类越剧。写辽道宗不顾民生,连年征战,皇后萧氏(即萧观音)美慧贤淑,精娴音律,她向乐工赵唯一学弹一曲《离乱苦》抒发出君王应体恤民情之意。不料道宗中了奸佞耶律乙辛的阴谋,疑萧后与赵私通,铸成冤狱,将萧后与赵唯一处死。该剧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9日,由雪声剧团首演于明星大戏院,袁雪芬饰演萧后。1988年10月,该剧由上海电视一台摄制成戏曲电视剧,改名为《辽宫花溅泪》播映。
1982年,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刘雅丽饰演萧观音。
1998年,赤峰市民族艺术剧院创作并演出了历史京剧《萧观音》。
2012年,在纪录片《契丹王朝》中,石秀丽饰演萧观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00:1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